網站首頁 專題首頁 親歷與訪談 紀念活動 本網特稿 重要言論 文獻回顧 評論研究 海外聲音 對話商談 經貿交流 文化交流 臺灣記憶 歷史逸聞 圖片
 
 
字號:
臺民俗研究專家:從臺灣本土文化中追溯中原血統

  時間: 2007-11-01 15:53     來源: 中新社     
 
 

  中新社鄭州七月十三日電 (記者 曾嘉)“臺灣人自小對‘中原’一詞並不陌生,這是在受學校教育之前,早已從生活裏自然得到的資訊。”

  臺灣民俗研究專家莊伯和連續兩次參加兩岸文化聯誼行,去年“情係敦煌”結束後,他就向主辦方建議希望來河南了解中原文化,這次如願所嘗讓他很興奮,因為他一直認為要認識和理解臺灣本土文化,一定要從中原地區尋找他的發展源頭。

  他説,臺灣從1949年以後,“中原”被強調為中華文化的“正統”。國民黨執政強調中原文化的目的之一是在樹立其正統的血緣關係。雖然強調中原文化正統的結果,對臺灣本土地方文化是忽略的,但臺灣本土的生活習俗、文化一直自然地在民間傳承著,其本來也是來自“中原”。

  “臺灣書畫系統的建立是重要例證。”莊伯和説,從鄭成功打敗荷蘭人,漢人大批移民臺灣,臺灣漢人美術文化逐漸展開發展,到一八九五年日本據臺之前,這段歷史有二百多年,其表現題材如“四君子”、“歲寒三友”、“漁樵耕讀”、“山水”等等理念,都源於明清以來中國文人書畫系統的一部分。就民間繪畫常見的《三國演義》、《隋唐演義》、《封神榜》等題材可以看出民眾的喜好與大陸毫無兩樣。

  他表示,日據時代臺灣美術主流皆在日本人影響下,原來的書畫系統只能在民間文人、民間畫師之間傳承著。

  一九四五年臺灣光復後,臺灣的文化重新與大陸接軌,不少重要書畫家赴臺,甚至在美術教育系統發揮影響力,又形成另一新的主流,影響至今。而已在臺灣本土形成的書畫傳統,仍然在民間默默傳承,二百多年來産生的書畫作品一直存在於民間收藏家、地方縣市文獻委員會手中。

  莊伯和説,二十多年前,臺灣首次大規模整理臺灣書畫並舉辦“明清時代臺灣書畫展”。但當時的基本原則仍在追溯“中原”血緣,意思是説,臺灣本土本來就有這麼優秀的、源自中原藝術傳統的作品,是不能忽略的。

  “另一方面,我倒想提一下民俗、戲曲的系統,它與中原文化關係反而更深沉,更密切。”莊伯和説,臺灣近年在民俗、民間美術研究方面,探究其中原文化關係,更是主題所在。

  “情係中原”活動安排對關林、羑裏城周易發源地、河南博物院“中華第一龍”遺跡等參訪形成,這些遺跡所蘊含的文化符號都可以在臺灣找到印證。

  “譬如十多年前,北京歷史博物館展出河南濮陽出土的‘中華第一龍’,看到這種貝殼堆砌的龍、虎時,我非常激動。因為臺灣廟宇建築也一定有左龍、右虎的裝飾,進門由龍邊進,虎邊出,是許多人堅持的甚至現在的上班族也下意識地這麼做。”

  莊伯和説,再以臺灣廣大百姓尋常接受的戲曲故事為例,小孩最喜歡的掌中布袋戲,劇情最常見的是,主角流落在外,經過奮鬥最後圓滿結局是回到中原,或者朝廷失去中原,與番邦征戰多年,結果也是班師回中原。

  莊伯和表示,“中原”長久以來在臺灣漢人社會是一種根深蒂固的價值認同,雖然一般百姓並無法明確説明它的意義,但“中原”是文化的源頭,不論是主流的美術文化,或民俗造物。如今兩岸交流頻繁,這對同一文化、甚至異文化圈之間的整合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條件,尤其中原地區資源如此豐富,更創造了難得的研究環境。

 
編輯: 齊曉靖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