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專題首頁 親歷與訪談 紀念活動 本網特稿 重要言論 文獻回顧 評論研究 海外聲音 對話商談 經貿交流 文化交流 臺灣記憶 歷史逸聞 圖片
 
 
字號:
兩會北京復談:三天跨九年,一夕換乾坤

  時間: 2008-11-29 10:27     來源: 新華網     
 
    6月11日,臺北桃園機場候機大廳。即將啟程赴北京的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對記者們説:“今天的心情,覺得很榮幸,當然也感覺沉重!”

  “短短3天時間裏的確非常忙碌,此刻的感覺是如釋重負。”6月13日,北京金融街洲際酒店。江丙坤在即將結束北京行程前笑著説:“我的心情與表情一樣。”

  從“心情沉重”到“如釋重負”,從“神情嚴肅”到“笑逐顏開”,江丙坤的表情與兩會復談進程如出一轍。在他應邀率團來京與海協會會談的3天裏,兩會成功舉行了時隔9年後的首次復談,並達成兩項重要協議,為新形勢下兩岸關係的改善和發展創造了良好的開端。

  三天跨九年,兩岸寫新頁。短短3天的兩會復談,在兩岸關係史冊上寫下了光明的篇章。

  告慰汪辜繼往開來

  方形的大廳金碧輝煌,圓形的穹頂點亮著淡藍燈光,釣魚臺國賓館5號樓慶功廳“天圓地方”的格局中,寄寓著中華民族自古相傳的“方圓”哲學:有方則立,有圓則通,方圓相濟,以取和諧。

  12日上午9時許,在這個“方圓和諧”的大廳裏,海協會會長陳雲林與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的手緊緊地握在了一起,鎂光閃成一片。這一瞬間,標誌著中斷9年的兩會協商談判重新開啟;這一握手,標誌著中斷了10年的兩會領導人會談再度啟幕。

  人們不會忘記:1993年4月27日,在新加坡海皇大廈,海協會已故前會長汪道涵與海基會已故前董事長辜振甫,以一次握手開始了1949年以來兩岸高層人士首次以民間名義進行的公開會晤;1998年10月14日,在上海和平飯店,汪道涵與辜振甫再度握手,拉開了兩岸政治對話的序幕。正當人們期盼汪會長應邀訪台,兩岸對話再攀高峰時,1999年李登輝拋出“兩國論”,兩會商談被迫中斷。此後,就是歲月蹉跎,辜、汪二老2005年先後辭世,“滬上之晤,竟成永訣”。

  兩會新任領導人在首次會談時,都表達了對汪、辜二老的深切緬懷。江丙坤説:“哲人其萎,典型猶在。”陳雲林説:“他們未竟的夙願需要由我們繼續推進。”

  追思先賢之語,即是今人自勉之辭。果不其然,兩會領導人會談達成了諸多共識,包括推進兩會協商、加強兩會聯繫交往等,江丙坤邀請陳雲林年內率團到臺灣訪問,陳雲林接受了邀請。

  慶功廳裏一個半小時的對話,在海內外激起強烈反響。“兩岸關係一夕之間已經乾坤旋轉,換了人間。這是一個新起點,”臺灣《聯合報》的社論説:“不要辜負或誤導了這一歷史機遇,兩岸皆應在新的氣氛裏共創更佳的氣氛,在新的境界上共創更佳的境界。”

  香港中評社當天發表評論説:“我們要記住今天,今天,是兩岸命運正在改寫的重要一天。”

  兩項協議兩岸同歡

  在短短24小時裏,慶功廳一連兩次見證了兩岸關係的重要時刻。

  兩會領導人會談12日10時30分結束之後,兩會有關人員隨即就兩岸週末包機和開放大陸居民赴臺旅遊兩項議題展開協商。當天晚上,即傳出協商成功的消息。13日上午,當記者再度進入慶功廳時,大廳正中的桌子上已經擺好了《海峽兩岸包機會談紀要》與《海峽兩岸關於大陸居民赴臺灣旅遊協議》的文本。

  上午9時許,陳雲林和江丙坤在簽字文本上鄭重落款,擠滿了記者的拍攝席中不時傳出一陣陣清脆的快門聲。當全部文本簽署完畢,兩人站起身來,微笑著走向對方,互相交換文本並再度緊握雙手。快門聲頓時響成一片。

  約5分多鐘的簽字儀式,只是滄桑一瞬。但是為了這個瞬間,人們期盼了整整15年。這是繼1993年“汪辜會談”簽署4項協議後,兩會在新世紀簽署的首批協議,也是兩岸重啟協商談判後,取得的第一批重要成果。

  “江丙坤和陳雲林的兩支簽約筆,堪稱在寫歷史。復談成果得來不易,值得珍惜,”《聯合晚報》當天的社論説:“週末包機和陸客觀光的議題,‘聞樓梯響’已不知多久了,讓臺商和相關業者望穿秋水亦多時,如今終於等到‘燕子來了,春天真的到了’的新局面。”

  臺灣最大的旅遊行業協會“全聯會”理事長姚大光在接受記者電話採訪時難掩興奮,他説:“對這次簽署的旅遊協議,大家已經等了很久。我們多年來的準備工作,終於馬上要看到效果了。”

  兩岸民航和旅遊業界備受鼓舞。中國國際航空公司宣佈,將選用5架吉祥號飛機執飛兩岸週末包機,並將於6月15日派團赴臺進行市場考察。廣東中旅新聞發言人王堅説,目前在廣東中旅、廣之旅預約登記臺灣遊的大陸民眾已經超過15000人。

  新十六字指引未來

  15年前,在簽署《汪辜會談共同協議》等4項協議後,汪道涵先生説:“今天簽署協議,並不是説明到此為止。恰恰相反,這表明我們還須從此開始。”

  6月13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釣魚臺國賓館會見了江丙坤和海基會代表團成員。胡錦濤指出,海協會和海基會在“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基礎上恢復商談並取得實際成果,標誌著新形勢下兩岸關係改善和發展有了一個良好開端,表明兩岸雙方有智慧、有能力通過協商談判解決有關問題,造福兩岸同胞。

  他強調,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的主張已經得到了兩岸雙方的認同,我們應該把這一精神貫徹于兩會商談之中。希望兩會今後在商談中做到“平等協商、善意溝通、積累共識、務實進取”。

  “胡總書記的‘新十六字’方針,是為兩岸商談具體事務量身定做的,”臺灣政治學者江岷欽説:“有這十六字作指引,兩岸協商和談判將由此呈現‘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的宏大格局。”

  大陸學者郭震遠也感到十分振奮。他説,“新十六字”方針是大陸方面對未來兩會協商的指導方針,體現了真心實意推動兩會協商不斷取得成果的誠意和善意,非常務實,也得到了海基會方面的認同。今天兩岸關係發展的新局面來之不易,應倍加珍惜,持續推動兩岸商談進程,造福兩岸同胞。

  三天跨九年,兩岸寫新頁。在兩會首次復談取得成功之際,兩岸同胞無不期待兩岸關係更加光明的未來。香港中評社意味深長地寫道:“兩會復談開始,兩岸的正式接觸就再也停不下來了。”

  記者陳鍵興、茆雷磊 新華社北京6月14日電

  ■一言集

  “相信今後透過兩岸領導人的智慧與決心,以及雙方共同努力,兩岸關係必然可以重新出發,步入合作雙贏的良性迴圈,開創另一個嶄新的局面。”

  ──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

  “兩岸兩會復談的主要議題,對臺灣經濟復興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僅縮短臺商返鄉探親的行程,也有助於降低臺商在大陸的經營成本。”

  ──杭州臺商協會會長謝智通

  “兩岸在經濟合作上已走上快車道,更多加強經貿關係的政策將陸續推出,有利拉近兩地民心。”

  ──香港《經濟日報》

  “這次兩會復談雙方都以最簡單、複雜度最低、最易達成共識的議題商談,使得這次會談相當圓滿。”

  ──臺灣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所長黃介正

  “如何推動兩會商談的可長可久,使現行談判機製成為兩岸建立互信和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平臺,仍考驗著海峽兩岸中華兒女的智慧。”

  ──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副所長周志懷

  “兩岸十年冰封,要想達到真正的‘晴空萬里’還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互信基礎尤其需要細心呵護。”

  ──《新京報》社論

  “直航的飛機已經買了10年,加蓋的飯店已經荒蕪,島內業者數年前就開始抱怨‘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此次一錘定音,兩岸皆大歡喜。”

  ──《人民日報》(海外版)文章

  “終於等到這一天!請轉告大陸同胞:放心吧,我們已萬事俱備!”

  ──臺北市旅行同業公會監事陳照明

  (記者陳君、任沁沁集納)新華社北京6月14日電
 
編輯: 李丹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