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專題首頁 親歷與訪談 紀念活動 本網特稿 重要言論 文獻回顧 評論研究 海外聲音 對話商談 經貿交流 文化交流 臺灣記憶 歷史逸聞 圖片
 
 
字號:
“汪辜會談”與兩會交流

  時間: 2008-11-28 15:35     來源: 國臺辦網站     
 
 

 

  一九九零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臺灣的海峽交流基金會在臺北成立,次年三月九日正式掛牌運作。海基會以民間財團法人的形式出現,接受臺灣當局委託,辦理當局“不便與不能出面的兩岸事務”。辜振甫先生被推舉出任董事長。

  一九九一年十二月十六日,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在北京成立。它以促進海峽兩岸的交往,發展兩岸關係,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為宗旨,可接受有關方面的委託,與臺灣有關部門和授權團體、人士商談兩岸關係中的有關問題,並簽訂協議性文件。汪道涵當選會長至今。

  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成立後,與臺灣海基會正式建立授權的制度化的接觸商談的渠道。從一九九二年三月到一九九五年六月,海協與臺灣的海基會共進行了包括第一次“汪辜會談”在內的各種層級的商談十七次。

  一九九二年十一月,海協、海基兩會達成了各自以口頭方式錶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海基會向海協表示“在海峽兩岸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過程中,雙方雖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對於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海協向海基會表示“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統一。但在海峽兩岸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含義”。這就是著名的“九二共識”,它為“汪辜會談”奠定了基礎。

  一九九三年四月二十七日至三十日,經過海協與海基會一年多的磋商,終於在新加坡舉行了舉世矚目的兩岸授權民間機構領導人的會談--“汪辜會談”。會談達成了四項協議:《汪辜會談共同協議》、《兩會聯繫與會談制度協議》、《兩岸公證書使用查證協議》和《兩岸掛號函件查詢、補償事宜協議》。“汪辜會談”的成功舉行,標誌著海峽兩岸關係邁出了歷史性的重要一步,充分體現了兩岸同屬於中國的客觀現實。

  第一次“汪辜會談”後,兩會開始就兩岸交流衍生的問題進行了十七次事務性商談,一九九五年李登輝訪美後,兩岸事務性商談中止。

  一九九八年十月十四日,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到祖國大陸進行為期六天的參訪活動。一九九九年,由於李登輝拋出“兩國論”,致使規劃中的汪道涵會長的回訪被迫取消。臺灣當局新領導人上臺後,始終不承認一個中國原則,致使遲遲未能恢復兩會商談。

  (中新社北京4月27日電)

 
編輯: 賀晨曦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