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攜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
字號:
厲以寧:地方政府對增GDP積極性大 調結構興趣小

  時間:2010-02-23 09:23    來源:北京日報     
 
 

在改革過程中,投資衝動怪圈一直反覆出現。地方政府對GDP的追求和GDP增長的積極性大於中央政府,而對經濟結構調整的興趣小于中央政府。另外,地方為了增加自己的財政收入和緩解就業壓力,總是要增加GDP,這就得增加投資,信貸量也隨之擴大。這樣一來,在全國範圍內投資的急劇上升和信貸通脹就造成了産能過剩和物價上漲。這些引起了中央政府的注意,於是就會出臺緊縮措施。投資被壓下去,物價上漲的趨勢也不會慢慢下來,因為造成通貨膨脹的原因很多,還可能是成本的推進、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等,經濟就陷入了滯脹的局面。

在投資滯脹、投資衝動的情況下,進一步發展會從實體經濟轉到虛擬經濟裏,形成資産泡沫。而這個泡沫是一定要破的,沒有實體經濟的支撐,不可能維持長久。因此這種泡沫如果破裂的話,就會影響到所有的房地産公司。股市也一樣,股市的泡沫在炒作過程中可能上去,但隨著實體經濟的下來也會下來,如果市場投資衝動又引進了資産泡沫的陷阱,那就會産生問題。

怎麼應付這一問題呢?除了結構調整、用行政手段來貫徹産業政策外,最根本的就是經濟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政府定位。政府要把自己的位置擺好,不能包辦。市場做得了的市場做,市場做不了的政府做,這大體包含四個方面:一是有些社會效益高而經濟效益低的行業,需要政府做,比如義務教育、基本的醫療保障、公安、國防等;二,個人收入分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個人收入分配是按照提供給市場的生産資料的品質決定的,而且也是擴大內需的一個障礙。市場做不好,就由政府來做;三,地區的收入差距。比如目前,西部大開發就必須依賴政府多做一點;四,根據經濟運作情況和宏觀調控的手段,政府宏觀調控應當採取適當的政策,而不是不作為,但政府作為最終還是要依靠市場。

  投資決策體制的改革。現在仍是政府主導型的投資決策體制,應當有一定的規章來約束這些投資決策,關鍵在於要把政府主導型的投資決策體制逐步轉向市場主導型的決策體制。所以,國有企業一定要改革,讓市場決策機制起作用。

行業壟斷體制的改革。行業壟斷往往跟行政壟斷結合在一起,阻礙企業的公平競爭,把過多的信貸資金通過行業壟斷轉移到了資産泡沫的投資中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産能過剩和資産泡沫。

民營經濟的發展。全國的個體工商戶有上千萬戶,每個企業增加三到五個人,就會增加很多人就業。最後是城鄉二元體制改革必須加快。真正使農業産業化推行,産業鏈延長,農民生活水準提高,這是解決中國問題的必由出路。(作者為北京大學教授)

 
編輯: 胡珊珊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