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以來外資企業的凈裁員企業比例(凈裁員率)又上升1.8個百分點,達到3.9%。2008年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的凈裁員企業比例為5.3%,2009年以來的比例為5.2%,凈裁員企業比例遠遠高於其他類型的企業。外商在華投資的比重和作用均下降,“外退”趨勢明顯。
●初始狀況起點較低的民營企業有更強的增長傾向,現階段外資“退卻”為民營企業發揮後發優勢提供了契機。
●有些民營企業化“危”為“機”,完成了自身的升級,在這次金融危機中收購了國際品牌,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
一、全球金融危機已使中國外資的實力下降,“外退”趨勢明顯
自改革開放以來,外資對中國外向型經濟的形成與發展作用重大,但2007年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導致了中國國內原材料漲價、用工成本增加、人民幣升值等,並對國際資本流動特別是外商直接投資(FD I)産生了較大的負面影響,從而對外資企業造成了嚴重衝擊。具體表現為:
1 .外資企業投資減少。據聯合國貿發會議數據顯示,2008年全球FD I流入萎縮21%,跨境並購下降近28%。貿發會議還表示,始於2004年的國際投資增長週期已結束,隨著全球衰退程度加深,FD I下降速度還將加快。據中國商務部統計,自2008年10月以來,中國實際使用外資已連續7個月下降。2008年12月,中國新批設立外資企業同比下降2 5 .7 8 %,實際使用外資同比下降5.73%。2009年1-4月,中國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6 2 4 1家 , 同比下降3 4 .2 4 %, 實際使用外資同比下降20.98%。具體表現為:
一是製造業使用外資出現下滑趨勢。2009年1-3月,製造業實際使用外資下降11 .5%。在長三角地區,自2008年10月以來,紡織行業外資新設戶數、投資總額、註冊資本和出資認繳降幅高達50%以上。
二是房地産業使用外資大幅削減。據國際地産投行及仲介機構仲量聯行發佈的《2008年第四季度北京商業地産報告》顯示,外資並購全年總額同比下降74%,2008年第四季度北京市場未出現任何外資收購案例。僅2008年上半年,長三角地區新設外資房地産企業116戶,投資總額35.4億元,註冊資本25.3億美元,認繳資本23 .5億美元,同比分別減少55 .5%、44.6%、42.4%和39.4%。
三是零售業外企在華投資放緩。2007年沃爾瑪在中國開店30家,2008年新設店舖不到15家。
四是金融業外企在華戰略收縮。受危機衝擊,金融類外資企業採取了財務緊縮、戰略減持、套現甚至撤資等策略,自2008年10月以來,美國銀行、高盛及瑞銀等企業大幅出售其持有的中國金融機構股權,在短短三個月內減持總金額超過百億美元。
2 .外資企業出現關閉、裁員或降薪現象。2008年以來外商在華企業登出、倒閉現象明顯增加,以東莞為例,在2008年1-9月,外商投資企業關閉625家,佔當地外商投資企業總數的4.2%。江蘇省工商局《2008年上半年長三角地區外商投資企業發展情況分析》報告指出,2008年上半年共有4119家外資企業撤出了長三角市場,其中,登出企業1203戶,吊銷企業2906戶,比2007年同期分別增長68.7%和81.7%。
在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對金融危機下中國出口企業的隨機抽樣調查中發現:在裁員或降薪方面,2009年以來外資企業“沒有裁員但降低薪金”的比重為13.1%,比上年上升1.9個百分點。“小幅裁員”為15.6%,上升1.2個百分點。雖然2009年外資企業採取保持常態做法的比重為57%,比08年同期下降0.8個百分點,但與2008年相比,2009年以來外資企業的凈裁員企業比例(凈裁員率)又上升1 .8個百分點,達到3 .9%。2008年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的凈裁員企業比例為5.3%,2009年以來的比例為5.2%,凈裁員企業比例遠遠高於其他類型的企業。
3.外資企業在進出口貿易中的比重下降。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呈現進出口降幅略高於全國平均水準、一般貿易進出口不同程度下降、加工貿易降幅很大等特點。
上述跡象表明,外商在華投資的比重和作用均下降,“外退”趨勢明顯。我們一方面要充分重視外資作用;另一方面要將視野從努力吸引外資方面擴展到經濟發展全局上來,發現民營企業這支填補外資“退卻”的新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