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攜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
字號:
2009年兩岸經貿交流取得實質突破 成果前所未有

  時間:2010-01-07 09:01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9年,兩岸關係在政治關係改善的大機遇中,經貿交流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己醜歲末,記者走訪了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經濟室副主任朱磊。他認為過去一年來,雖然受到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兩岸經貿交往仍然不斷取得突破,而且這些突破都是實質性的。

  金融危機影響 貿易規模收縮

  記者:資料顯示,受國際金融危機持續影響,2009年兩岸經貿交流規模出現收縮,並且幅度還不小。

  朱磊:兩岸經貿往來規模的確出現了衰退。據大陸統計,2009年前三季兩岸貿易額為736.3億美元,同比減少29.7%;大陸對臺出、進口分別為139.2億美元和597.1億美元,同比減少31.6%和29.2%。同期實際使用臺資12.9億美元,同比下降11.2%。據臺灣統計,前10月兩岸貿易額萎縮27%,核準臺商大陸投資額出現-44.7%的近年來最大降幅。

  兩岸經貿往來受衝擊嚴重的主要原因,是臺灣對大陸投資以訂單加工貿易為主,迄今仍超過60%,而以大陸市場為最終市場的一般貿易比重偏低。所幸的是,這種情況正在改善,2009年大陸已取代美國成為臺灣外銷訂單的最大來源地,二者所佔臺灣外銷訂單比重分別為26.8%和21.4%。

  實質突破連連 成果前所未有

  記者:縱觀2009年,兩岸經貿交往的成果仍然可圈可點,其中有哪些特別值得關注?

  朱磊:儘管國際經濟環境嚴峻,兩岸經貿關係發展還是不斷取得突破,並且成果之豐碩前所未有。具體表現如下:

  一是兩岸通航完成正常化。4月26日兩岸兩會簽署“海峽兩岸空運補充協議”,8月31日實現定期航班;

  二是兩岸實現雙向投資。6月30日,臺灣當局宣佈開放陸資投資192項島內産業,結束了長期以來只能臺商赴大陸投資的單向通商局面;

  三是兩岸互相開放金融市場。11月16日,兩岸簽署銀行、證券及期貨、保險業監管合作備忘錄,標誌著兩岸金融監管機構將據此建立監管合作機制;

  四是大陸赴臺遊客快速增長。大陸赴臺遊客年增長率200%,預計明年將超過日本遊客,成為島內第一大旅遊客源;

  五是兩岸股市聯動性增強。近年來,隨著臺灣上市公司在大陸投資迅速增多,其業績與大陸經濟關聯度不斷增強,臺股與大陸A股走勢關聯度日益緊密,越來越多的島內投資者開始參考大陸股市動向進行操作,2009年這一現象更為明顯,臺股與大陸A股相關係數比臺美股市高出一倍;

  六是大陸組團赴臺採購刺激臺灣景氣回升。2009年大陸組織多批團次赴臺採購,總額約200億美元,規模之大前所未有;

  七是兩岸著手研究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並取得積極成果。

  記者:如何理解兩岸貿易中的萎縮與突破並存?

  朱磊:在量的層面上,兩岸經貿往來是萎縮的,在質的層面上,又是不斷加強的。而萎縮的原因也是國際經濟大環境使然。

  政治互信增強 領跑經貿交流

  記者:兩岸經貿不斷取得突破有著怎樣的背景?

  朱磊:兩岸一貫互有經濟需求,為什麼往年總是“政冷經熱”?就是因為政治關係不好。因此,以上實質性突破的最重要原因就在於,兩岸政治互信的初步建立和逐步加深。

  2008年,國民黨在島內重新執政後,兩岸重新具有對話協商的政治基礎,為恢復兩會商談創造了有利條件。本著“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的精神,兩岸攜手互助,共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並取得重要成果,不斷邁出歷史性步伐。

  記者:截至目前,海協會和海基會領導人已舉行過4次會談,簽署了多項惠及兩岸、特別是島內的經貿協議,2010年兩會更將商簽ECFA作為重點。然而我們注意到,其間島內總會傳出雜音,質疑兩岸經貿交往的這些成果。怎樣理解這一現象?

  朱磊: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經貿交流合作成果對社會的影響是有滯後性的。人們尚不能感受到成效,自然難以做出積極的評價。

  其次,惠臺舉措在力度和深度方面還有待加強,兩岸經貿交流合作成果尚存在片面性。目前,島內民眾能夠直接受惠于兩岸經貿往來的人數有限,廣大“三中”(中小企業、中低階層、中南部)民眾獲益較少。比如,大陸對臺灣農産品收取零關稅,中間商從中受益最大,臺灣農民收入的提升幅度並不大。兩岸農産品交流可以採取多種方式,或許今後能夠找到辦法,減少、替代農産品流通的中間環節。

  第三,在發展兩岸經濟關係問題上,臺灣當局內部意見不統一,宣傳不夠,未能凝聚島內民眾的共識。目前兩岸正在熱議的ECFA,臺灣從中獲得的好處將多於大陸,但是很多島內民眾對這個問題不清楚,説明臺灣當局對ECFA的宣傳不到位。而且即便在藍營內部,也有人質疑這個協議,認為“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裏”,“臺灣經濟會過度依賴大陸”,“開放步伐過快”等等。

  兩岸經貿交流的確還存在一些現實問題,經貿交往對兩岸關係的推動作用也應得到客觀評估。總的來看,兩岸經濟關係正向好的方向發展。這種發展勢頭有利於臺灣經濟走出困境並不斷提升競爭力,有利於增進臺灣同胞福祉,有利於促進兩岸交流與合作,有利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也有利於維護臺海地區的和平穩定。大陸作為全球最有潛力的市場,將為臺灣經濟發展提供巨大的機遇和想像空間。同時,大陸作為臺灣“利益製造者”的角色將日益顯現,兩岸經濟命運共同體正逐漸形成。(本報記者 王 昭)

 
編輯: 肖燕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