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攜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
字號:
臺媒:緊抓契機打通任督二脈 避開臺灣被邊緣化

  時間:2009-04-10 09:02    來源:台灣網     
 
    臺灣《新生報》今天的社論説,在一片景氣低迷氛圍的制約下,儘管兩岸關係結構已然改變,但臺灣朝野上下對於曾經為臺灣規劃過的藍圖構想似乎已經忘得一乾二淨,只能窮于應付目前經濟不景氣的窘境,這不禁要讓人為臺灣捏一把冷汗。

  社論説,早在20世紀末,當時的臺當局就曾規劃要讓臺灣成為亞太區域的金融中心、轉運中心或貿易中心,進入21世紀後,雖然不同政黨執政,也繼續拋出一些有關臺灣的發展構想;而這些藍圖構想在近年來經濟不景氣的嚴重制約下,似乎煙消霧散,剩下的只是朝野上下的嘆息聲、抱怨聲、抱歉的語言以及互相指摘的叫罵聲,這樣的情景,看在民眾的眼裏,實在令人欷噓。

  無論朝野的立場有多大的殊異,但對於臺灣不能一直被經濟不景氣所困住,從而要有前瞻性的經濟發展前途,應該是可以具有共識的;不過,麻煩的是,對於如何讓臺灣能成為亞太或區域的金融、轉運或貿易中心,卻會出現嚴重的歧見,而分歧的關鍵就在於如何看待大陸這個因素。有人認為,必須通過大陸的市場腹地以及兩岸的直航,才能使臺灣具有上述經濟地位的可能性;有人則認為,必須回避大陸,讓臺灣不會被大陸吃掉,臺灣的經濟發展才有出路。

  社論説,面對上述兩種立場,我們不必作出任何評論;不過關心臺灣經濟發展前途,必須非常務實的,從臺灣所處的地理結構位置來看,臺灣處在大陸這個龐大的經濟實體的旁邊;試問,臺灣的經濟發展可以不必和大陸發生任何關聯性嗎?臺灣可以甩掉大陸而成為區域或亞太的經濟中心嗎?認為臺灣可以避開大陸而擁有國際經濟地位,這是非常不切實際的看法。目前兩岸間的經貿交流,已經形成非常難分難捨的互賴關係,處在這種情境中,去講臺灣可以不顧大陸這個因素,去追求臺灣的經濟發展,這真的是非常鴕鳥,而且會誤導民眾的思考。

  除了兩岸間高程度的經貿互賴外,目前兩岸之間已經實現了直航,而且從包機轉變為固定班次的型態,已徹底改變兩岸的結構關係。兩岸直航除了讓兩岸民眾可以直接往來,縮短往返的時間和經濟成本外,更使環繞兩岸的地緣經濟結構發生改變,隨著兩岸人民,甚至貨物可以直接往來,兩岸間的經貿關係將會連動的發生改變,經貿領域中的上中下游串連的可能性將可能提高,這對於區域經濟結構或生態將造成衝擊;而兩岸雙方政策也必須因應這種發展而調整改變,目前兩岸間有關建立更加緊密經貿關係的構想,就是因應這種形式而産生的。

  社論最後指出,臺灣為何迄今不能成為區域經濟中心,大家都知道中國大陸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而其中兩岸長期以來一直無法直接通航、通商,更是最致命的原因。我們自己丟失了許多機遇,以至於讓臺灣一直無法成為區域經濟中心,甚至有被邊緣化的可能;目前兩岸直接通商、通航的格局已然形成,臺灣必須抓住這個格局,重新奮起,打通臺灣經濟發展的任督二脈,希望還來得及讓臺灣能成為區域經濟中心。説實在的,現在傾全力打拼都已經有點遲了,如果朝野間內耗,讓臺灣困在彼此的口水戰,而不能緊抓住這次機遇,那臺灣就註定要被邊緣化了。

 
編輯: 肖燕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