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攜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
字號:
福建GDP總量首次超萬億 海西經濟區成東南沿海新動力

  時間:2009-03-17 13:41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從“大念山海經”到“建設閩南金三角”,再到“建設海峽西岸繁榮帶”的一系列“升級”,又再經歷5年奮鬥後,以福建省為主體的“海峽西岸經濟區”在全球金融危機考驗下,不僅風光依舊好,而且還成為驅動中國東南沿海發展的又一新引擎。

  2008年,福建省GDP總量首次超過1萬億元,達10863億元,增長13%;每人平均GDP突破3萬元。財政總收入1516億元,增長18.2%;進出口總額848.3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3.9%,其中:出口569.86億美元,增長14.1%,進口278.46億美元,增長13.6%。同時全省城鎮新增就業68萬人,比預期目標多3萬人。全年有8.55萬下崗人員實現了再就業;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86%,比上年末下降0.03個百分點,控制在預期目標4%以內。

  2004年1月,福建省高層正式提出構建“海峽西岸經濟區”戰略。其目標就是有意識地將福建一隅之發展納入全國佈局:南北與中國東南沿海的長三角、珠三角銜接,東西將臺灣島與祖國中西部內陸貫通,以福建為主體,輻射涵蓋粵、浙、贛三省相鄰部分地區,並最終形成在這一板塊內經濟一體化、投資貿易自由化、宏觀政策統一化、産業高級化、區域城鎮化和社會文明化。

  海西欲成型,必先路暢通。福建自古便有“閩道更比蜀道難”之稱,為此5年來,福建省先後規劃、開工、完成了“三縱八橫”高速公路網、“兩縱三橫”快速鐵路網、“八縱九橫”省級幹線公路網及3個億噸大港和25個萬噸級深水泊位的全方位基礎設施建設。僅這5年的交通項目投資就超過前50年總和,“瓶頸之路”變成了“開放之途”。此後,能源的核電、石化、LNG液化氣,産業的機械、電子、汽車、紡織、裝備製造等一個個投資量過億、數十億,甚至數百億元的大項目紛紛落戶八閩,生根成長。據統計,福建單位生産總值能耗低於全國平均水準,環境品質綜合評價指數位列全國第一。根據規劃,在未來的兩年內,福建還將再安排省級以上財政性資金700億元以上支援項目建設,並實現帶動全省重點項目完成投資3400億元以上。

  海西戰略的適時提出,也引起國家部委及周邊區域的熱烈關注。截至去年底,福建省委、省政府已先後與國家交通部、國開行、中石化等50多個國家部委及大型央企簽訂了共建海西經濟區的協議書、紀要或備忘錄,給予許多實質性支援;許多省市特別是與福建接壤的周邊地區主動融入對接,全省9個設區市加上周邊的廣東、浙江、江西三省一些城市的區域經濟聯盟正在形成;與此同時,臺港澳僑對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也是熱切關注,其中臺灣百大企業在閩投資已增加至40多家,2008年閩臺貿易突破70億美元。即使在國際金融危機風暴下,閩臺合作勢頭依然強勁:去年6月,僅臺灣石化工業同業公會成員企業與福建省達成了合作開發丁二烯下游産品項目、石化原料利用項目合同,總投資就高達20億元人民幣;而福建赴臺經貿團則與臺灣方面達成21項合作計劃。隨著目前兩岸三通正式實施,閩臺雙方人員往來、貨物運輸更加便捷。此前一直為福建所獨有的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林業合作實驗區、臺灣農民創業園和臺灣農産品集散中心,如今也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其“窗口效應”也正變成獨特優勢,在海西的平臺上,兩岸合作方興未艾。

  隨著驅動發展的引擎“功率”越來越強大,國內外金融機構紛紛搶灘海峽西岸經濟區。國內主要銀行均在海峽西岸設有分支機構;有4個國家和地區的7家銀行在福建省開設了7家代表處;有6個國家和地區的12家銀行在福建省設立了16家營業性機構;有11家外資銀行機構獲准經營人民幣業務;有83家臺、港、澳資企業投資入股福建省23家農村合作金融機構。

  福建省政協委員、福建師範大學校長李建平表示:種種發展態勢表明,海峽西岸經濟區將成為繼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經濟區之後,中國又一大經濟區域,成為中國經濟增長又一新“引擎”。 (章文秀 趙鵬)

 
編輯: 胡珊珊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