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攜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
字號:
英國《衛報》:全球經濟復蘇有賴中國改革

  時間:2010-02-03 14:15    來源:經濟參考報     
 
 

  英國《衛報》網站日前發表該報經濟新聞編輯拉裏埃利奧特的一篇文章,題為《沒有中國的經濟改革,全球復蘇恐註定失敗》,摘要如下:

  這還只是1月的第三周,但2010年經濟的大主題已經明朗。這將是復蘇的一年,攻擊銀行家的一年,減債的一年,對貿易保護主義壓力增大的一年。這一年還有完全不同的另一面,隨著日子一天天流逝,對復蘇持久性的疑慮也漸漸增長。要抓住好時機。

  短期看來,情況顯然比12個月前好。 中 國 去 年 出 口 的 年 增 長 率 達到40%,經濟隨之迅速增長。2006年到2007年,美國的先行指數預示經濟出現衰退,而現在指數卻預示著今年的增長將達到約3%。倫敦金融分析家相信,英國的經 濟 在2009年 最 後 三 個 月 增 長 了0.5%。

  然而,除非此次經濟復蘇打破了歷史先例,否則一些警告還是有益的。過去,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會持續數年,並經歷不同的階段。

  那麼,這次危機有什麼不同,令我們有理由相信全球經濟將在三年內恢復活力,重拾健康呢?事實上,差別並沒有很多。基本的失衡問題有待解決,金融領域的必要改革進行得還遠遠不夠。

  麥肯錫全球研究所上星期發表的一份報告很好地概括了這一情況。報告表明,重大的經濟危機後總會有一段很長的減債過程,這一過程將持續6到7年,減少佔G D P比重25%的債務。研究認定,美國、英國和西班牙這三個成熟的經濟體,其家庭地産和商業地産在重大的減債過程中非常容易受到影響。這並不驚人,因為這三個國家的房地産泡沫是最大的。到2007年,銀行的住宅抵押貸款相當於英國G D P的81%,美國G D P的73%。與其相比,供給商業機構的銀行貸款僅相當於 英 國G D P的46%, 美 國G D P的36%。麥肯錫全球研究所的報告説,“如果歷史是一個嚮導,我們可以預料到,對於一些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而言,其特定領域的減債過程將持續多年,並極大地牽制G D P增長。”

  麥肯錫全球研究所説,目前為止債務還鮮有減少,因為私營部門債務的減少與公共債務的增加數量相當:“因此我們注意到,成熟經濟體債臺高築的時間會延長,使得未來5到10年的經濟前景存在不穩定的潛在可能。”

  “巨大的全球信貸泡沫還沒有完全破裂。”這樣的背景令我們對中國復蘇的持久性懷有疑慮。所有人都知道理論上會發生什麼:中國人需要推動內需,而非依賴出口。否則,隨著美國無力承擔作為“世界最後消費者”的角色,世界將充滿沒人想要的商品。全球需求量不足會壓低價格,通貨緊縮的可能性劇增,加大設立貿易壁壘的壓力。

  一些分析家,諸如摩根士丹利的斯蒂芬羅奇,認為北京“明白了”,中國即將有大動作,使國內經濟恢復平衡。讓我們希望羅奇是對的,因為否則全世界的經濟就會變得跟泡沫破裂後的日本一樣。

  隆巴德街研究所的查爾斯杜馬説:“‘全球化日本’的各項要素正漸漸各就其位:以債務驅動的私人資産價格泡沫破碎,致使政府債務正看似無節制地增長;持久性通貨緊縮近在眼前;增長放緩也大有可能。這即是日本‘90年代漫漫長夜’的第三個要素。”

  杜馬認為,中國並沒有將經濟向內需轉軌,而是回到了自己的舒適區,用出口拉動增長。短期內這是可行的,因為人民幣現在仍被低估,特別是相對歐元來説。上周的新聞顯示,德國在2009年第四季度停止了增長,這則消息意義重大。這預示著歐洲以存貨驅動的復蘇已失去了動力。

  在這樣的背景下,很難有理由相信復蘇之路會一帆風順。麥肯錫明智地預測,當人們不能再沉溺于舉債度日之後,會有很長的一段痛苦期,而這還是在沒有新一輪衝擊干擾的情況下。

  銀行的情況仍不容樂觀,市場很熱,公眾情緒非常憤怒。杜馬擔心,等到2010年下半年或2011年上半年的時候,全球經濟會發生第二輪衰退,那時將造成政治和經濟上的雙重影響。如果他是對的,情況就相當不妙了。

 
編輯: 胡珊珊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