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攜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
字號:
ECFA論辯 期待在野黨採取理性態度

  時間:2009-12-14 10:02    來源:台灣網     
 
 

  馬英九日前表示,願意就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議題與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辯論,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13日社評指出,這充分顯示臺當局與反對黨就ECFA公開對話的誠意,我們雖樂觀其成,不過在野黨如果還是採取非理性的態度,那麼前景仍然不會樂觀。

  社評説,ECFA推出以來,島內爭議不斷,民進黨一再渲染誇大ECFA對臺灣的傷害,即使民意對此的支援度一度超過五成,但多半反對多於支援。平心而論,ECFA確實十分複雜,兩岸之間也仍有若干歧見,並未達成共識,因此的確需要冷靜分析利弊得失,問題是民進黨一味指責臺當局的宣導只談ECFA的好處,而不談ECFA的壞處,但民進黨同樣也只談ECFA的壞處而不談ECFA的好處。舉例來説,民進黨認為ECFA將會開啟不可逆轉的“一中市場”,加速將經貿向大陸傾斜,未來臺灣經濟將徹底被邊陲化;ECFA將會掀起企業出走潮,造成臺灣失業更加嚴重,形成本土産業的災難;只簽ECFA而不與其他國家或地區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 ,將使全球化更為遙遠。

  社評分析:這些説法乍聽起來當然不無道理,特別是可能受到衝擊的産業以及農業縣的民眾更有相當程度的説服力,我們當然不能完全忽視。不過冷靜分析這些看法,多半似是而非,只談局部事實,而不談事情的全貌真相。例如ECFA的簽訂主要是使兩岸之間達成關稅減免,投資門檻降低,實現兩岸優勢互補、互惠、互利,臺灣在簽訂ECFA之後,與大陸的經貿關係,固然更加密切,但透過協商安排,並不致于使臺灣的産品完全集中在大陸市場,何況ECFA的主要目的,就是以此開啟與其他國家或地區簽訂FTA的希望之窗,也就是説,透過ECFA的簽訂而使全球化的障礙消除,怎麼會只是“一中市場”?

  其次,ECFA簽訂之後,雖然不免會有部分産業西進,不過,由於關稅優惠措施,不只可使臺灣業者在大陸市場具有很大的優勢,同時臺灣出口到大陸就免除關稅,意味以後不需要赴大陸設廠;至於簽訂ECFA可能波及的失業人數,無論是8萬或是12萬,相較于可能增加的34萬多就業機會,一加一減還是會凈增20多萬就業機會,因此所謂企業出走潮,顯然也是誇大其詞,未必真會那樣嚴重。

  再者,只簽ECFA而不與其他國家或地區簽訂FTA,當然對臺灣不利,但事實剛好相反,馬當局要簽ECFA,正是要加速與其他國家或地區簽訂FTA,事實上,簽訂ECFA固然不能保證就順利可與其他地區簽訂FTA,但如果不簽ECFA,與其他地區簽訂FTA將更加遙遙無期,如今民進黨倒果為因,顯然是混淆視廳。

  儘管如此,社評也表示,臺當局確實有加強宣導ECFA的必要,除了要説ECFA的好處,也要將ECFA可能帶來的副作用,積極向在野黨説清楚講明白,對於可能受到衝擊的産業和民眾,更要提出具體的補償措施,以減少反彈。總之,要救臺灣經濟不能全靠ECFA,但也不能沒有ECFA,要討論這個議題,朝野雙方都應該把正反兩面意見具陳,冷靜而理性的溝通。

 
編輯: 肖燕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