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攜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
字號:
臺媒:金融危機未走財政危機以至 臺當局該怎麼辦

  時間:2009-07-16 10:25    來源:台灣網     
 
    臺灣《經濟日報》今日發表社論稱,面對金融海嘯襲擊,臺灣行政當局採取了一連串擴大支出、減稅、舉債救經濟政策;但,如今經濟尚未明顯復蘇,臺灣地區的財政危機卻接踵而至。

  社論指出,臺“財政部”統計今年上半年稅收較去年同期增長負18%,其中營所稅、營業稅、貨物稅、關稅影響尤重,預估全年稅收減少超過2000億元(新台幣,下同),財政赤字也即將擴大至3500億元。此固與經濟不景氣及擴張性財政政策有關,然其更根本原因,在於長久以來稅制不健全,持續擴大減免稅範圍,包括促産條例、兩稅合一等,以致租稅負擔率長期偏低。

  臺灣地區財政快速惡化,國際信評調降,已引起“行政院長”劉兆玄的重視;然而日前“財政部”所提出的“中長期財政健全方案”,包括賦稅改革、關務革新、公有土地開發、加強公股管理、提升財務效能、健全地方財政等十大策略,洋洋灑灑,卻是花拳繡腿、不痛不癢的紙上談兵;不但未能掌握核心問題,更未提出追求財政平衡的時間表,無怪乎劉兆玄要求“財政部”提出更具體辦法。

  社論分析,當臺灣地區的公共財政支出佔GDP比率約為20%,但稅收佔GDP比率卻只約14%時,已概見財政惡化的本質。因而租稅負擔率若提高1個百分點,稅收將增加約1200億元,對財政改善自然可觀。“行政院”會中多有官員直擊此點,為何身為臺灣最高財政主管卻不敢直言,顯示問題並非簡單算術,背後涉及利益重分配;然而“財政部”總應拿出擔當與魄力,提出具體改革方案吧!

  社論強調,任何經濟發達的地方,無論公共財政支出規模是大是小,均以稅收為其正統財源;“財政部”若回避問題根本,只賴出售公有土地、公營事業股票等權宜方式融通財務,不但杯水車薪、不能持久,其實也非正途。因此,寄望“財政部”未來提出具體改善財政方案時,理應從提高租稅負擔率、增加稅收所得彈性著手。而租稅負擔率為綜合性指標,若能同時改善租稅結構、增進稅負公平分配,更是釜底抽薪之策。

 
編輯: 肖燕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