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攜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
字號:
中國證券報:經濟已見底 復蘇路漫漫

  時間:2009-04-29 10:55    來源:中國證券報     
 
 

  中國經濟應已見底,如2008年下半年那樣的快速下滑不會再出現,就像從滑梯向下滑的物體一樣,中國經濟高處的加速下滑過程應已結束,目前應在地面部分的緩衝帶運作,所以應視為已見底。

  對於中國經濟可能如何復蘇(復蘇是指一個經濟體回復到其潛在産出水準,對中國而言指進入9%左右的經濟增長區域),大致有兩類看法,一種是落地彈性球式的快速反彈觀點,認為中國經濟會出現V型反轉,迅速進入高增長軌道;另一種觀點認為復蘇是相對平緩的過程,且中間可能出現反覆,要回到高增長軌道需要一定時間。本人持第二種觀點。我認為中國經濟從2009年第二季度開始會進入持續反彈期,但進入高增長軌道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即,二季度GDP增長率可能不會出現快速反彈,大概在7%左右;三、四季度增速會達到8%左右,2009年的增長率會在7%-7.5%之間,2010-2011年的增長率可能在8%-9%之間。

  以上判斷基於以下理由:一個經濟體的復蘇取決於其初始條件、經濟發展階段、經濟體的彈性及刺激經濟復蘇的政策。中國的經濟復蘇需要這些因素共同構成正向力量,這不是一朝一夕能達到的條件。 

  我國有很高潛在增長率

  初始條件即指在危機發生時一個經濟體的基本情況,主要包括財政、金融、國際收支等在危機衝擊下可能會迅速發生變化的指標。因為這些指標反映了一個經濟體自身的強健程度,從而也就決定了其抗外部衝擊的能力和是否有快速恢復能力。

  中國初始條件具有以下特點:儲蓄水準高、銀行壞賬率低、財政穩健以及對外風險暴露小。中國2006年儲蓄水準為54%,比世界平均儲備水準的22%高出一點五倍還多,高儲蓄率意味著中國資金充裕,在應對危機方面有很大的餘地。2008年,中國財政赤字佔GDP的比例小于1%,2009年,增加9500億赤字,赤字佔GDP比重也低於3%,所以財政風險不大,政府有足夠的財力支援經濟發展。中國初始條件體現出的優勢,為擴張性財政貨幣政策提供了較大的空間。

  從經濟發展階段看,中國處在工業化、城鎮化的加速發展時期,因此,與工業化相關的産業結構升級,以及與城市化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房地産汽車業以及現代服務業等所帶動的大量需求,正是中國擴大內需的潛力所在,這一階段正是一個經濟體的黃金增長期,有很高的潛在增長率,外部衝擊不會改變增長路徑。

  經濟體彈性尚需加強

  經濟體的彈性,可以理解為一個經濟體應對外部環境變化或衝擊的能力。經濟環境的變化會導致相對價格運動,反過來給市場以重要的信號;一個富有彈性的經濟體,能夠對這些信號作出反應並以快速度和低成本恢復其潛在産出水準。

  如何衡量經濟體彈性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指標,經濟體的彈性主要應包括:宏觀經濟政策的靈活性,商品勞務的低消耗流通,以及自由價格機制。

  從宏觀政策層面看,因為中國政府、企業與個人目標函數的高度一致性(即發展是硬道理),所以,各方面對經濟情況的變化都很敏銳,政策靈活性好;商品勞務的流通方面,中國離形成完全統一的國內商品勞務市場還有距離;行業準入方面,國有壟斷在一些行業(如金融、電信等)體現得很明顯;價格機制方面,一些資源性産品價格以及生産要素價格仍然還是政府控制,利率市場化及匯率彈性也都還不夠。

  但勞動力市場的彈性卻很好,海關總署最新發佈的數據顯示,3月份中國出口紡織品服裝共121.64億美元,較上個月增長54.89億美元,環比增幅高達82.23%,較去年同期增長3.5億美元,同比增長2.96%。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國的勞動密集型産業具有較強的靈活性和適應能力,是中國經濟復蘇的有利條件。

  刺激政策快速有力

  2008年下半年,中國宏觀經濟政策開始調整,針對沿海地區出現出口和經濟增速下滑苗頭,及時把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由雙防調整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控制物價過快上漲” (即一保一控),並採取了一些有針對性的財稅金融措施,包括:提高出口退稅率,下調利率和存貸款準備金率,降低住房交易稅費,加大對中小企業信貸支援及四萬億投資計劃。2009年初又通過了調整振興産業規劃,同時,大幅度提高社會保障水準,並推出醫療衛生改革方案,大幅增加政府投入。

  總之,因為中國金融系統安全,所以政府不必花力氣去穩定金融市場,可以將重點集中于刺激經濟復蘇上,政策主要圍繞如何擴大內需、促進就業與保障民生展開,有利於復蘇速度加快。

  由此可知,在決定經濟復蘇的條件中,中國的初始條件、發展階段以及刺激經濟復蘇的政策,具有加快復蘇的潛力;而經濟體的彈性卻相對薄弱,需要通過改革逐步增強。我們也可以觀察到,中國經濟復蘇跡象初顯,而且人們對復蘇也充滿信心。但是,經濟衰退是多種因素交織和積累的結果,復蘇同樣需要多種因素的配合與積累。在2009年全球經濟尋找底部的背景下,中國經濟復蘇因素不可能同時發揮巨大的正向作用,只能是由單個作用轉化為共同作用,力度也只能是逐步增強,經濟復蘇當然只能逐步顯現,而且復蘇之路不一定平坦。

 
編輯: 肖燕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