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攜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
字號:
吳敬璉:兩岸優勢互補 可打造中華品牌拳頭産業

  時間:2009-10-26 11:14    來源:台灣網     
 
 

  10月23日,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出席“2009海峽兩岸産業合作發展論壇(昆山)”並作專題演講。(台灣網 鐘寶華 攝)

  台灣網10月24日昆山消息 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在此間表示,面對經濟危機催生的新一輪産業大改組,海峽兩岸發揮彼此優勢,強化互補合作,就有可能抓住機遇,在未來贏得新興産業國際標準的話語權,打造出具有中華品牌的拳頭産業。

  吳敬璉是在出席“2009海峽兩岸産業合作發展論壇(昆山)”並作“只有實現産業升級,才能真正走出危機——中國大陸宏觀經濟形勢分析”的專題演講時,作上述表示的。

  如何實現現代製造業的轉型升級,從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吳敬璉認為,可以用流行提法“微笑曲線”做形象演示。製造業的價值鏈,就像微笑起來呈現的一條曲線,産前和産後部分附加值都很高,産中部分則相對偏低,前端主要是研發設計,後端主要是品牌行銷和售後服務,因此,企業應該儘量向“微笑曲線”的兩端延伸,創造價值。另外,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生産性的服務業,加快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非農産業的轉移,利用現代資訊技術改造各個産業等,也是實現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

  “每次大的危機衝擊,實際上都是市場經濟産業的一次大改組,而往往衝擊過後,就會有很多新興産業冒出頭來,過去100年的歷史都是這樣,現在也是這樣。”吳敬璉説,大陸和臺灣地區,有沒有可能搭上這班車,創建我們中華區域的一些拳頭産業呢?我認為是完全可能的。“兩岸雙方優劣勢互補,取長補短,有可能佔領高地”。

  談到兩岸的優勢和劣勢,吳敬璉認為,大陸具有市場廣大,比如ICT産業,電信用戶就有10億,勞動力優質且低價,自然資源比較豐富等的優勢,這些優勢些正好可以補臺灣市場狹小、自然資源不足等的劣勢。大陸存在著技術人才總量雖高但比重低,生産組織不精益,國際行銷經驗不足等的劣勢,而在臺灣的中國人正好具有這些方面的優勢,比如説,臺灣企業已經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完成一次轉型升級,經驗值得借鑒,技術創新能力比大陸強大,組織管理能力上乘,全球行銷的經驗比大陸多的多。

  吳敬璉説,目前兩岸製造業共同存在著製造能力很強,但缺失國際標準話語權的問題,而實際上近三十年的發展,兩岸中國人在一些領域的創造發明已經接近甚至突破了世界前沿。如果能夠強化優勢互補,以技術研發為基礎,加上大陸的資源、勞動力和市場,臺灣的先進管理與國際行銷經驗,他認為,在21世紀的前二、三十年裏,就有可能爭取到某些新興産業的國際標準話語權,從而打造出我們中華品牌的拳頭産業。

  吳敬璉表示,兩岸應該優勢互補,把雙方已有成果貢獻出來,組織起一場新的中華區域的産業革命,“這一目標值得我們共同努力”。(記者 鐘寶華)

 
編輯: 肖燕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