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攜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
字號:
江浙滬GDP超1萬億美元 長三角經濟強縣集群謀發展

  時間:2010-01-08 09:20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上海1月7日電(記者 趙曄嬌)今天,第四屆長三角投資發展論壇在上海召開,北京大學中國企業史研究室主任吳曉波説:“據不完全統計,2009年,江浙滬三地GDP總和首次超過1萬億美元,成為全球第十一大經濟體。”縣域經濟是長三角的經濟基石,地理區位相連、經濟實力相當、進取路徑相近的優秀縣市日益摒棄單打獨鬥,謀求集群統籌發展。

  改革開放三十年,長三角優秀縣市走出了一條頗具共性的成功之路:緊緊抓住國家發展經濟的機遇期,以靈活的市場力和高效的行政力大規模招商引資,建設開發園區,大力推進工業化、城鎮化與國際化。

  摒棄單打獨鬥 “塊狀經濟”聚強縣

  在2009年7月推出的第九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榜單上,長三角獨佔半壁江山,達54席;同年10月,“福布斯中國最佳縣級城市”排行榜揭曉,浙江、江蘇囊括前十位。

  “令人關注的是,長三角優秀縣市並非單打獨鬥之強,而是日益呈現出地理區位相連、經濟實力相當、進取路徑相近的若干強縣集群統籌發展的良好態勢。”著名財經作家、浙商研究會副會長胡宏偉這樣表示。

  據悉,1957年,“塊狀經濟”這一新經濟概念被法國地理學家簡?戈特曼首先提出。根據最新發佈的《中國縣域基本競爭力與科學發展評價報告》顯示,目前全國比較成熟的“區域經濟強縣統籌發展組團”共有6個,其中浙北組團、蘇南組團、蘇中組團、蘇北組團等4個植根長三角,涵蓋強縣21個。

  值得一提的是,不僅僅在浙北,塊狀經濟正在成為高速發展的“浙江模式”的特色之一。據悉,浙江90%以上的縣市區都培育和發展了塊狀經濟,年産值10億元以上的塊狀經濟達312個。在應對危機壓力的過程中,浙江塊狀經濟也在發生著悄然而深刻的變化。

  金融危機造就機遇 縣域經濟堪稱小巨人

  如今,作為長三角經濟基石的縣域經濟發展正處於“拐點”。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使長三角各縣市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同樣也給予其前所未有的再反思、再調整和再突破的重大機遇。

  “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紮實的物質和經濟基礎,是縣域經濟在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應當擔負的重任。”上海復旦大學企業管理系系主任蘇勇認為,縣域經濟能夠擔當起這份重任仍面臨著四大挑戰,“經濟增長方式粗放;人口總量龐大,人口素質較低;資源稟賦狀況差,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增長方式引發了交通、原材料、能源、糧食等瓶頸;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每人平均地區生産總值最高的100個縣域是最低的100個縣域的17.5倍。”

  蘇勇同時説,縣域經濟應當打造産業集群,承接大城市産業轉移;利用地理優勢,與周邊大城市進行産業對接;抓住小城鎮改造、新農村建設機遇。“縣域經濟是小巨人,只要抓住機遇,就能做出大文章。”

  “長三角縣域經濟要順應工業化後期發展的趨勢,走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市化道路。”上海交通大學中國企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王忠,同樣為縣域經濟規劃了未來道路,他認為,繼續發揮區域經濟效應,將持續推動各有特色的最佳經濟分工格局的形成。

  得長三角得天下 最具投資價值縣市揭曉

  生機蓬勃的長三角縣域經濟已經成為有效抵禦金融風暴衝擊,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生力軍。

  在本屆論壇上,第三屆“長三角最具投資價值縣市”榜單同時揭曉,榜單共包括十個“最具競爭力獎”、四個“最具創新力獎”及八個“最具投資潛力獎”。浙江省紹興縣、諸暨市、海寧市、樂清市、東陽市、義烏市、嘉善縣、德清縣、南潯區、桐廬縣榜上有名。

  其他省市獲獎名額分別為江蘇省10個、上海市1個、安徽省1個。

  本次評選範圍包括泛長三角區域共200多個縣(市、區)。據組委會介紹,評選摒棄了傳統的GDP情結,而是以可持續發展原則為指引,以和諧社會建設為目標。全面關注縣域經濟升級轉型的活力、魅力及潛力。其評估標準既包括縣域經濟現有投資規模和增長速度,同時十分重視産業創新能力、社會和諧及生態保護等指標。(完)

 
編輯: 肖燕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