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攜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
字號:
2009年-2010年中國企業債券市場:繁榮與期待

  時間:2009-12-29 09:27    來源:新華網綜合     
 
 

  第二階段,2月份至5月份,由於PMI、用電量等先行指標顯示經濟出現復蘇跡象,信用利差快速縮小,這四個月時間企業債券市場整體上保持牛市行情,企業債券收益率下行最大約80BP,信用等級較低的企業債券利率下行的幅度最大。

  第三階段,6月份到10月中旬,由於市場對經濟復蘇達成共識並預期寬鬆政策將會逐漸收緊、股市一二級市場分流資金等因素,企業債券收益率出現攀升,尤其是7、8月份企業債券信用利差再次擴大,信用等級較低的企業債券收益率上升幅度明顯要大於信用等級較高的企業債券,企業債券收益率平均上升約100BP。

  第四階段,10月中旬至年底,一方面,由於前期城投債信用利差達到較高水準,收益率具有明顯優勢,投資資金再次追逐高信用風險企業債券;另一方面,保險機構處於欠配狀態,而符合保險機構投資的有第三方擔保企業債券少之又少,導致優質的有擔保企業債券受到保險機構追捧而收益率不斷下行。這段時間裏企業債券收益率平均下行20BP左右,在資金的推動下企業債券迎來小牛市行情。

  “保增長、擴內需”政策促進繁榮局面

  記者:哪些政策因素促成了2009年企業債券市場的繁榮局面?

  代旭:2009年企業債券發行規模大幅增長主要源於政府“保增長、擴內需”的經濟刺激政策。

  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衝擊和影響,2008年11月初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十項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措施,啟動4萬億元的投資計劃。同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出臺《關於當前金融促進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要擴大債券發行規模,優先安排與基礎設施、民生工程、生態環境建設和災後重建等相關的債券發行。2009年3月下旬,央行、銀監會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信貸結構調整促進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支援有條件的地方政府組建投融資平臺,發行企業債券、中期票據等融資工具,拓寬中央政府投資項目的配套資金融資渠道。在國務院提出的4萬億元投資計劃中,中央投資安排1.18萬億元,其餘近3萬億元通過地方配套資金、貸款及企業債券等渠道解決,企業債券成為地方解決配套資金的渠道之一,並得到了各級政府部門的認可。這些都是促進今年企業債券繁榮發展的外部政策環境。

 
編輯: 肖燕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