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攜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
字號:
中新社評09年中國十大經濟新聞:保八無虞排首位

  時間:2009-12-28 13:26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發 井韋 攝

  中新社北京十二月二十八日電 二OO九年,中國經濟踐行“所有”刺激計劃,率先復蘇,宏調政策一舉一動,皆牽引全球視線,“中國聲音”空前響亮。中新社評選出中國十大經濟新聞,盤點這不平凡的甲子之年。

  一、四萬億注動能 保八無虞

  包括“四萬億”投資在內的所有計劃,不僅幫助中國經濟度過了“最困難的一年”,更令中國成為危機之年的“世界經濟引擎”。中國政府以“快重準實”四字訣促進投資,GDP增速“保八”無虞,總量料與日本伯仲間,穩居全球三甲,畫出漂亮的V型反轉圖。

  二、十大産業振興 擴大內需

  投資保增長,産業擴內需。全球危機導致中國外需嚴重下滑,産業調整迫在眉睫。年初,中國政府再次果斷出手,短短四十二天,十大産業振興規劃相繼登場,關乎國計民生的重要製造業借此迎來重大轉機。汽車産銷兩旺,全年料達一千三百萬輛,拔全球頭籌;武廣高鐵開通,開啟中國高鐵新時代,書寫“危機中的奇跡”。

  三、信貸天量激增 預警風險

  央行全年延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推動信貸天量激增。前十一個月,中國新增貸款九點二一萬億元人民幣,化“危”為“機”的同時,監管當局亦頻密警示並嚴控風險、徹查信貸流向,四季度央行已連續十一週凈回籠資金近五千億元,增強了政策的針對性和靈活性,保持宏觀調控的正確方向、一定的力度和合理的節奏。

  四、樓價屢創新高 地王頻現

  樓市年內急速翻盤。前十一個月,經濟尚在蹣跚回暖,樓市卻創下一九九八年以來的量價“雙紀錄”。省會城市平均房價漲幅過半,京滬更漲逾六成,天價“地王”頻現。年末,調控政策緊鑼密鼓,營業稅優惠政策調整,“國四條”出臺,總理溫家寶更對遏制房價過快上漲提出四項措施。

  五、碳減排定目標 産業調整

  年末,中國政府首次正式宣佈碳減排目標:到二O二O年單位國內生産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二OO五年下降四成至四成五。在哥本哈根氣候大會拿出相當魄力和誠意,淘汰落後産能,推動環保進階。多部委兼併重組、信貸融資産業調整政策密集出爐,中國首個環保産業發展規劃亦在編訂之中。

  六、創業板劍出鞘 熱炒造富

  今年,中國股市又樹起一座重要里程碑:“十一年磨一劍”的創業板應聲出鞘,“多層次資本市場”雛形初現。但市場潮起潮落,投資者領教風險,監管者亦備應對之舉。

  七、股市克三千關 IPO重啟

  今春始,滬深股市成為全球最火爆的市場,滬指高見三四七八點,比上年勁抽九成。儘管期間跌宕起伏,但至發稿時滬指仍企穩三千點之上,漲逾七成二。實業嚴寒未盡,股市丁財兩旺,為助力融資,當局重啟IPO,數以百計企業申請再融鉅資,市場談“融”色變。

  八、貿易戰再升級 外需遇阻

  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升級,中國外貿遭遇入世以來最蕭條的嚴冬,全年進出口負增長兩位數幾成定局。針對中國的“匯率戰”狼煙四起,中國冷靜應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廣謀“出海”之路。

  九、資源稅費改革 市場漸近

  成品油稅費改革實施將滿週年,油價與國際市場原油價格有控制的間接接軌,此間提高消費稅帶來新增稅收逾二千二百八十億元。年內,油價、電價、氣價、水價等主要資源品紛紛進入上漲通道。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深化資源價格改革”,預示價改啟幕,定價市場化漸行漸近。

  十、新醫改再上路 廣惠民生

  金融危機乍暖還寒時,官方又一次開出醫療體系改革“處方”,宣佈在未來三年投入八千五百億元推進新醫改,涉及醫保、醫藥制度等,醫藥市場正醞釀二至三千億元的大蛋糕,股市醫藥板塊行情看多。國家發改委公佈基本藥物零售指導價格,四成五藥品降價,降幅約一成二。若新醫改成功,將廣惠民生。(完)

 
編輯: 肖燕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