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攜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
字號:
大陸游客成為臺第二大客源 為臺帶逾10億美元收益

  時間:2009-11-02 10:09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8天進賬7.6億元新台幣!今年“十一”假期大陸游客剛一離臺,臺觀光局的統計數字就喜氣洋洋地端了上來,雖然“莫拉克”慘劇剛過,雖然“十一”期間還有“芭瑪”颱風的預告,但大陸游客仍比去年同期增長了一倍,有大陸游客幽默地説:“我們把颱風當成臺灣的特産了。”

  海峽兩岸旅遊交流協會秘書長滿宏衛日前在一場記者會上透露,大陸居民赴臺旅遊截至今年10月底,已經有1.99萬個團次,52.7萬人次赴臺旅遊(不含交流團),其中今年1至10月共計47.19萬人次,如果按照平均每人每天消費金額為295美元、停留7天6夜計算,到10月底,大陸赴臺旅客已經為臺灣帶來10.1億美元的直接收益。

  臺灣觀光協會會長周慶雄在同場記者會上證實,大陸游客已經僅次於日本成為臺灣的第二大客源。

  人氣跟著財源跑,在這種背景下,10月30日開展的第4屆海峽兩岸臺北旅展人頭攢動,參展者首日開門紅,連喊“驚喜”!

  臺灣出境遊一半選大陸

  根據臺灣公佈的統計數字,去年7月到今年7月,到大陸旅遊的臺灣民眾有475.8萬多人次,而臺灣一年出境旅遊約800多萬人次,這意味著臺灣出境旅遊有一半以上選擇到大陸,大陸已成為臺灣民眾主要的旅遊目的地。

  此次有480位大陸旅遊業界代表赴臺,設展位256個,分華東、西南、東北、華北、中南、西北6個展區和旅行社展區、舞臺表演區共八大區域,展場面積2300多平方米,規模為歷屆海峽兩岸臺北旅展最大。大陸展區在4天的展期內舉辦33場旅遊産品推介會,面對面向臺灣民眾介紹各地風味不同的旅遊産品。

  兩岸直航直接帶動了旅遊的發展,現在兩岸直航班機每週達270班,直飛大陸27個城市。本次旅展大陸方面特設航空公司展區,中國東方航空、中國國際航空、中國南方航空、深圳航空及香港航空等參展,為旅遊者提供航空服務資訊,各大旅行社也搭配不同的航空公司推出優惠的旅遊産品。

  大陸的展區地方特色濃郁,布展各出奇兵,江蘇的展區呈現的是紅燈映青竹,雲南展區的“石林”秀出半空,河南展區的炎黃二帝像厚重雄偉,四川展區的大熊貓招牌仍然魅力難擋。

  據臺灣媒體報道,臺各大旅行社展會首日都開紅盤。易遊網創下單日破8000萬元新台幣的業績,較去年旅展首日增長3倍。雄獅旅遊則賣出4300萬元新台幣。燦星旅遊也有1500萬元新台幣的好成績。這些旅行社表示,買氣最好的以港澳、大陸等短線産品為主。

  島內休閒農業遊大流行

  近年來休閒農業遊在島內走俏,經營者表示,現在經濟不景,股票縮水,都市人壓力太大,參加休閒農業遊是極好的紓解壓力方式,而且休閒農業遊幾乎是最省錢的旅遊産品。

  雖然價格不高,但休閒農業遊在今年的旅展上還是殺價搶人氣,臺東的東遊季溫泉度假村端出三折消費方案,其中一款主打旅遊産品由原來的6140元新台幣降至2200元新台幣,另一款主打産品則由2000多降至3000多。該度假村經營者説,這樣的降價幅度前所未有,只是希望用最優惠的價格,對抗不景氣階段,撐過難關。

  苗栗縣的飛牛牧場也加入降價大軍,該牧場此次推出的五款産品,平均降幅達二成至三成。頭城農場將一日遊的價格打到六折,將兩日遊的價格打到七折。北關休閒農場則推出每人850元新台幣休假的特惠價。綠世界生態農場也推出了門票買二送一的活動。

  果然不負業者苦心,旅展場外排起臺北幾年未見的長隊,場內各通道都被人流擠滿,有人開車從外地來加入搶購大軍。對此,臺灣農業旅遊發展協會副秘書長陳澤俊有冷靜的分析,他説並不希望看到簡單的價格競爭,而是希望各業者下工夫提高旅遊産品品質,讓遊客的每一個行程都有收穫。

  陳澤俊歡迎大陸游客體驗島內的農業休閒方式,他希望有關方面將大陸游客的採購時間縮短,把極富臺灣特色的休閒農業遊納入陸客行程。

  兩岸旅遊發展的務實一步

  日前,國臺辦新聞發言人范麗青表示,兩岸互設旅遊辦事處的各項工作正在積極進行中。她介紹,根據2008年6月簽署的《海峽兩岸關於大陸居民赴臺旅遊協議》第八條,雙方同意互設旅遊辦事機構,負責處理旅遊相關事宜,為旅遊者提供快捷、便利、有效的服務。雙方互設旅遊辦事處均為民間機構,大陸方面在臺北旅遊辦事處為海峽兩岸旅遊交流協會(海旅會)的派駐機構,而臺灣方面在北京旅遊辦事處為臺灣海峽兩岸觀光旅遊協會(臺旅會)的派駐機構。不久前,海旅會和臺旅會就互設辦事處有關事宜進行了工作磋商,並互遞雙方互設旅遊辦事處的申請文本。

  從直航到赴臺旅遊首發團,兩岸旅遊在短時間內迅速發展,由旅遊衍生出的糾紛、投訴甚至意外事故自然也會發生,旅遊漸漸會走入由量變到質變的瓶頸。此時,兩岸互設旅遊辦事處,在第一時間、第一地點解決問題,化解矛盾,建立發展機制,是兩岸旅遊業邁出的務實、雙贏的一步。此外,旅遊産品的設計、提升,更需要實地的細緻的觀察研究,我們有理由期待60年來兩岸首次業務部門的互設辦事處,為兩岸旅遊業的發展做出成績,為兩岸合作走出新的空間。(本報特約記者 邰文欣)

 
編輯: 肖燕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