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臺商趕搭TD-SCDMA列車
字號:
運營商低調預謀3G  終端定製成主旋律

  時間:2005-11-16 10:59    來源:     
 
 

   商用是檢驗終端的唯一辦法

     “終端是3G發展的瓶頸”已經成為歷史。經過幾年的積沉,3G終端已經基本滯了網路的需求,而今天最讓終端廠商們牽掛的恐怕就是自己的産品在未來中國3G商用網中的實戰情況。

     提供商:商用中澄清

     面對3G所蘊涵的巨大商機,各終端廠商無論是在産品,還是銷售方面都早已做好了準備。僅在2005年第二季度,諾基亞就已在全球賣出900萬台WCDMA終端。佔有全球市場份額的17%。正如諾基亞(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總裁何慶源所説:“3G並不是一個技術問題,而是商業模式搭建、應用價值鏈整合的問題。”

     與此同時,國內通信廠商也在積極拓展出海外的3G市場。中興已經將其WCDMA終端産品滲透到了義大利等歐洲發達地區的3G主流市場,而且正在向中國臺灣地區以及南美這樣的3G潛在市場挺進。正如中興通訊手機事業部副總經理涂必勤所強調的:“手機戰略都是中興通訊的三大戰略之一。海外市場既是競技場,也是難得的考驗,這個經驗不僅對於我們WCDMA3G終端的研發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對於其他3G終端,如EVDO、TD-SCDMA都很有幫助,同時對於在國內下一步推廣也意義非凡。”

     華為更是把海外3G終端的注意力放在了銷售和服務上。無論是在印度這樣CDMA手機大規模銷售的市場,還是歐洲這樣的主流市場,華為都把服務作為終端銷售的一部分,以做到“銷售在哪,服務就做到哪”的承諾。另外,憑藉自身在手機定制方面的優勢,華為積極拓展與國外運營商的合作,比如新加坡電信、香港數位通、馬來西亞電信、印度TATA,以及歐洲的一流運營商等。

     走出去,在海外的3G市場“練兵”,一方面可以保證自身在3G方面的繼續投入,一方面可以積累在3G運營方面的經驗,為以後的中國3G做好準備已經成了眾多終端廠商的共識。“採用兩條腿走路,是我們這些國內廠商面對現在中國3G現狀應該採取的一種積極舉措。”夏新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品牌事業部的相關人士表示。

     中國3G終端的出路

     隨著中國3G的日益臨近,許多國內企業看到了手機行業的豐厚利潤,於是紛紛涉足這一領域。在2005年通過核準制拿下手機生産牌照的廠商很多都是利用自身在電子類産品或是渠道方面的先天優勢“轉型”來做手機産品的。對此,資訊産業部電信研究院政策研究所所長陳金橋表示:“現在3G牌照已經不是問題,但目前除了一些由做系統起家的廠商外,其他很多國內終端廠商在研發能力上還不是很強。”

     此外,消費者的需求也是終端廠商不可不考慮重要因素。在3G時代,用戶更加看中終端産品的易用性、可承受性和個性化。這就需要廠商在研發産品時要充分考慮自身産品的市場需求前景。“國外廠商很多已經有了像體驗中心這樣考量自身産品在消費者當中的市場潛力的有效辦法,但這一點在國內還比較弱。”陳金橋道出了現在國內廠商在準備3G時的不足。

     多模:3G終端的必經之路?

     中國的3G必定是一個多網共存的時代,這似乎是業內人士對於未來中國3G市場所達成的普遍共識。“按照經濟學的觀點,一些新興的事物由於當時自身的弱勢,會向所謂的強勢去靠攏。比如現在C網的發展還處在一個新興的階段,其成熟度和已經運營了多年的G網不可同日而語,所以開始的終端産品做到既相容C網,又相容G網的雙模機也就不足為奇了。”賽迪顧問蔣利峰表示。

     而大多數的手機廠商也都默許了這一事實的存在,所以目前的很多3G終端都是向後相容的雙模機,甚至是相容多種制式的多模手機。可以看到,在3G時代,多模手機會在一定時期內起到它的“過渡使命”。

  運營商低調預謀3G

     在3G離中國通信業越來越近的時候,聯通CDMA網路的贏利無疑給眾多關注3G發展的人們帶來了莫大的鼓舞。採取一種怎樣的姿態來迎接中國3G時代的到來成為運營商們更加關注的話題。

    定製成主旋律

     隨著3G時代的到來,運營商在整個通信産業鏈中的核心地位將空前增強是毋庸置疑的。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都先後成立了負責終端採購的獨立部門,針對3G終端的熱身也隨之而起。

     C網手機方面,中國聯通手機集採主要是世界風手機和低端手機,特別是今年上半年,中國聯通通過招標採購175萬部如意手機。這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彌補了聯通在低價位CDMA手機方面的供求缺口。但同時,聯通的相關人士也表示:“今後聯通華盛(聯通終端管理中心)的終端採購策略將是高、中、低端並舉,採購‘標桿産品’,鼓勵社會渠道的參與,保證産品線的平衡,起到調控市場、保障供應的作用。”

     此舉與中國聯通對GSM和CDMA兩網高、中、低端全面推進的定位相對應,體現了目前中國運營商在3G終端的集採方面仍是以參考G網模式為主。而且聯通華盛集採的終端將主要是風險大、利潤低、市場前景不明晰的産品,通過定制、集採與終端廠家風險共擔、利益共用。這種模式無疑將對手機廠商産生積極的影響。

     與此同時,目前只有G網業務的中國移動也不甘寂寞,大力完善自身在定制制度,不僅成立了專門負責終端採購的部門,而且在定制的豐富性、業務性上也是做了多文章。今年8月,針對音樂手機的日漸風行,中國移動適時推出了《音樂手機定制規範》,對加入集採的音樂手機在配置和功能上都做了詳細的規定。而在音樂內容上,中國移動也與一些唱片公司進行了接觸。這一信號顯示中國運營商的定制已經慢慢由最初集中在手機功能和外形上的低級定制向側重業務與內容的高級定制發展。

     業務:3G終端最強音

     在未來3G終端與業務的關係上,資訊産業部電信研究院政策研究所所長陳金橋表示:“在3G部署後期,運營商將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定制在與業務推廣相互配合的情況。”而且這一趨勢已經在海外的3G市場得到了實踐。3G起步較早的日韓,已經基本形成了以業務為中心的終端産業模式。NTT DoCoMo推出的I-mode手機,將終端的特色業務與産品進行捆綁,從而帶動了整個民族終端産業的發展,幾乎所有有影響力的日本本土手機廠商都參與過I-mode手機的業務定制。目前,國內還沒有形成這種針對專門業務的手機定制模式。但陳金橋對這種定制的未來發展表示肯定:“這是3G時代最重要的終端運作模式,也是發展的趨勢。”

     共贏:目標

     對於手機廠商,定制無疑是推廣企業自身産品和品牌的一條“捷徑”,而運營商更可以通過手機定制來推廣自己的業務品牌和用戶規模。另外,從用戶層面,消費者可以通過可靠的渠道購買到自己需要的手機産品和相應的業務。3G終端的定制將給三方創造一個共贏的局面。

     這種共贏的局面同樣給國內手機廠商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契機。如何在未來的3G時代立足,把握定制浪潮應該是終端廠商的首選。不可否認的,在定制方面,國際品牌無論在産品線還是品牌方面都比國內廠商擁有較大的優勢。但可喜的是像中興、華為等一批國內終端廠商都在積極參與運營商G網和C網的手機定制,為自己在未來更好地參與3G競爭做準備。


(來源:通信産業報 作者:田徑)



 

編輯:越翎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