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解讀
 
 
新農村建設解讀:支農政策要完善 力度要加大

  時間:2006-09-12 11:08    來源:     
 
 

 

    在江蘇興化西鮑糧庫碼頭,排隊等候交糧的船隻好像把空氣也攪熱了幾分。農民王正加高興地説:“今年麥子不僅産量高,價錢也好。糧庫按最低收購價每斤6角9分收,足足比去年高出5分錢。1畝地去掉300塊錢的成本,能賺上300多塊呢。而且村裏來賣糧的人都告訴我了,當場就能拿到錢,絕對沒‘白條’。”

    走訪各地的夏糧收購現場,都可以看到,政策托市、糧農開心。財政支農力度不斷加大,農村金融服務也在逐步改善。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立足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在宏觀調控中著力加強農業這一薄弱環節,制定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惠農強農政策,連續出臺了3個中央1號文件。這些政策力度之大、含金量之高、受益面之廣,政策之具體明確,操作性之強,多年沒有。

    2003年,圍繞推進農村全面小康建設,首次明確提出“多予、少取、放活”六字方針,首次明確規定今後國家新增教育、衛生、文化等事業經費主要用於農村。

    2004年的“1號文件”,以促進農民增收為主題。農民從減免農業稅、免征除煙葉外的農業特産稅和種糧直接補貼、購買良種補貼、購買大型農機具補貼中,直接受惠451億元。首次在全國範圍內全面放開糧食購銷和價格,對部分糧食主産區重點糧食品種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

    2005年的“1號文件”,以加強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建設為主題,中央首次對糧食主産縣和財政困難縣鄉實行獎勵補助,首次對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學生實行“兩免一補”政策,首次提出建立小型農田水利補助專項資金。加快推進農村稅費改革試點,28個省 (區、市)提前全部免征了農業稅。繼續加大“兩減免、三補貼”的力度,政策直接給予農民的實惠比上年又增加251.4億元。

    2006年的“1號文件”,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主題。首次提出把國家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重點轉向農村,首次明確用兩年時間全部免除全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民義務教育,首次要求用三年時間基本普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特別是在全國範圍內全面取消農業稅,標誌著延續了2600年的古老稅種從此退出歷史舞臺。

    由於這些政策措施的強力推動,以及市場糧食價格回升和氣候比較有利等因素的共同作用,農業、農村經濟形勢出現了明顯的轉機。2004年糧食總産量達到9389億斤,比上年增加775億斤,當年增産的數量為有史以來之最;2005年,糧食生産繼續保持良好勢頭,糧食連續兩年獲得豐收,共增産1066億斤。今年夏糧又實現連續第三年豐收。2004年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比上年增加314元,達到2936元,增長6.8%,是1997年以來的最高增幅;2005年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到3255元,兩年平均增幅6.5%。

    然而,我們必須冷靜地看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國農村人口占大多數,城鄉之間發展的不協調不僅制約著農村生産力的發展和農民生活品質的提高,而且也明顯制約著國內市場的擴大。

    因此,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央確立了城鄉統籌的基本方略,提出了“兩個趨向”的重要判斷,制定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在這樣的背景下,支農政策要進一步穩定、完善和強化,支農力度要只增不減。各級政府都應當順應這一趨勢,更加自覺地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和財政支出結構,更加積極地支援“三農”發展。(記者 張 毅)

來源:農民日報

編輯:芳翼

 
編輯:system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