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福州11月7日專電(記者 沈汝發)“村容整潔”是新農村建設的一項基本要求。福建省莆田市採取“農村垃圾整治”、“小區新村建設”和“加強鄉村綠化”等三大措施,全面改善農村生活環境,美化村容村貌,取得明顯成效。
--因地制宜整治農村垃圾
農村垃圾隨著農村生産生活的發展日益增多,已經成為影響農村村容村貌的重要因素。莆田市建設局在今年9月份發動全市建設系統對該市農村垃圾處理情況進行了一次全面的調研。
調研發現:由於垃圾處理經費缺乏、環衛設施配套不足、群眾環境意識不高,農村垃圾處理基本處於無序狀態。群眾隨處亂扔垃圾,村莊內、河溝裏、村道兩旁垃圾成堆,嚴重影響到村容村貌和人身健康;鄉鎮中15個垃圾場大多設備簡陋,無法承擔無害化終端處理,有的僅起到長期堆放作用,有的地方則私自把垃圾運到荒郊野外進行焚燒,造成二次污染。
莆田市在新農村建設中將農村垃圾整治作為一項主要內容,在福建省率先開展農村垃圾整治行動。一方面創新農村垃圾清掃、清運和處理機制,全面清理公路沿線、河道兩側、村道里弄的垃圾;另一方面完善村莊環境衛生基礎設施,逐步實現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
據莆田市建設局副局長何金清介紹,在農村垃圾整治中,市裏確立了“掃得起來,運得出去,處理得掉”的原則,並建立了“垃圾清掃社會化、公共化;清運市場化、規模化;處理資源化、産業化”的處理機制。
何金清表示,具體操作起來,主要是根據不同地區的遠近因地制宜,分類實施。在城市和縣城近郊及周邊服務半徑30公里內,按照城鄉統籌的原則,採用“村收集、鄉鎮清運、市或縣處理”的模式;在地理位置比較偏僻的鄉鎮,採用“村收集、鄉鎮清運、處理”的垃圾無害化處理模式;邊遠地區、山區等交通不便的地方,以中心村為單元,採用“統一收集、就地分類、綜合處理”的運作模式。
針對環衛力量不足的情況,莆田市為首批350個垃圾整治村按每千人或每個自然村配備1名以上保潔員,配備了1500多名村莊保潔員,並購置了1000多輛環衛人力車,基本上滿足了村莊內垃圾收集及短距離清運工作需要。另外,還按每個自然村建1個以上垃圾收集池、每10戶設置不少於1處垃圾收集點的標準,設置了1600多個垃圾收集池和6000多個垃圾收集點。
在垃圾處理方面,莆田市因地制宜建立了不同模式: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和部分有條件山區,按照産業化方式,建設垃圾焚燒處理設施;經濟欠發達及邊遠地區近期則採用農家堆肥或減量填埋,實現資源化利用和低污染排放。
垃圾處理經費嚴重不足是農村垃圾整治的一大瓶頸。莆田市建設部門調研發現,除各鎮區向所屬區域內的店舖每月收取10到15元衛生費,向企事業單位每月收取50到100元衛生費外,其他的均由鄉鎮財政及村集體經濟補助,僅有個別村莊向住戶收取每月0.5到2元衛生費,但收取難度極大。
為解決這一難題,莆田市採取了以民辦公助的形式來籌措資金,即以村鎮為主體,政府引導補助的方法來籌集資金。據何金清介紹,全市350個村莊垃圾整治工作預計需要費用1460萬元,其中清掃費用560萬元,清運費用420萬元,處理費用480萬元。全部垃圾進垃圾場所需的處理費480萬元,由市、縣(區)兩級財政按比例分擔,市縣(區)兩級還根據各級財政的具體情況進行撥補,一共撥補550萬元,其中市級補助275萬元,主要用於各村垃圾清掃,縣(區)級補助275萬元,主要用於垃圾的清運補貼。另外,各村按照“一事一議”的辦法,收取一定的衛生費。
莆田市農村垃圾經過整治取得明顯成效。記者日前在秀嶼區埭頭鎮石城村看到,這個海邊漁村乾乾淨淨,寬闊的村道上幾乎看不到垃圾。村支部書記林炳東説,由於漁村主要是捕魚,沒有整治前,到處是蒼蠅,垃圾也到處都是,有些散裝垃圾一下雨就飛到海裏,對海水污染很嚴重。整治後,村裏成立清潔隊,購買了清潔車,在村裏各個角落放垃圾桶,每天將垃圾集中起來,在遠離居民區的地方設一個垃圾場,進行焚燒、消毒處理。
林炳東説,現在村民對垃圾處理意識非常強,平均每兩天要打掃一次,有時風比較大,還要增加打掃次數。為了防止海水污染,還在村裏漁排、漁船上放上木桶,用來在海上裝垃圾,上岸後再統一處理。
據莆田市建設局提供的數據,全市首批整治350個村,佔全市農村垃圾量的58%,幾乎覆蓋了全市所有重要幹道和主要流域附近。在開展整治前,只有不到100個村開展清掃工作,現在清掃村達到341個,雇請清潔工1027人,日清掃垃圾量約300噸,經檢查,312個村清掃較好,佔總數的91.5%。
--統一規劃建設小區新村
統一規劃建設小區新村是莆田市建設新農村村容村貌的又一重要措施。這一工作由莆田市城鄉規劃局負責具體實施,據該局規劃設計管理科科長郭國成介紹,莆田市新農村建設規劃主要分創新型、鞏固型和提高型三種類型進行。
創新型,即拆遷安置房統一規劃建設住宅小區。因為城建項目、重點項目、工業園區項目建設需拆遷的村莊建設,需要按照城市建設的要求,加大投入,統一規劃,做到七個統一:統一拆遷、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施工、統一配套、統一安置、統一物業管理,提升建設檔次、品位和水準,確保村莊建設達到功能合理,配套設施齊全、物業管理完善、風格別致、環境優美、安全舒適的新社區。
鞏固型,即對暫無開發條件的村莊進行村容村貌整治,提高空間環境品質,改善居住安全,加強文化休閒、資訊網路、治安聯防、環衛保潔、小區服務等公共設施建設,環境整治達到六個化:空間佈局優化、道路硬化、村莊綠化、路燈亮化、河道凈化、衛生潔化。改變村鎮存在的臟、亂、差、資源能源浪費、環境污染嚴重狀況,達到水清、岸綠、河暢、環境美的具有農村特色風貌的效果。
提高型,即對於城市規劃範圍內的“城中村“,具備舊村改造條件,成片改造,整合土地資源,提升建設檔次,改善人居環境。對城市規劃區以外的村莊,具備進行新村建設條件的,群眾建設新村意願強烈可依據村鎮總體規劃和村莊建設規劃,分門別類,拆舊建新。
另外,對一些自然資源豐富或具有深刻的歷史積澱、文化潛質、古跡較多的村莊,則保留其傳統,突出特色,因地制宜,整合優質資源,發展旅遊業,提升農村産業結構。
莆田市城廂區龍橋街道泗華小區位於城鄉結合部,是新村建設的一個試點。記者看到,這個小區有8幢公寓樓,小區裏綠地、健身設施一應俱全。泗華小區主任肖秀濤介紹説,這個小區一共安置了300多戶拆遷的農民,原來各家各戶住的很分散,房子也各式各樣,農民喜歡“有天有地”的房子,佔地很大,浪費土地資源,而且房屋結構大多是土木結構,很不安全,現在不僅很安全,而且很乾淨。
莆田市三江口鎮在福廈鐵路建設中被徵地380多畝,需要按照256戶拆遷戶。據三江口鎮副書記彭建飛介紹,對於這些拆遷戶全部按照新村建設的要求,集中安置,由建設部門統一規劃,建設小區新村,所有配套設施全部到位。記者看到,集中安置點處堆放了許多石子、黃沙等建築材料。彭建飛説,現在建築施工進展順利,估計今年春節前就能搬進去。
據莆田市城鄉規劃局負責人介紹,莆田市結合城市拆遷安置和重點工程的建設,在近郊區農村嚴格農村個人建房的審批,重點進行安置區的集中建設,目前全市已興建拆遷安置農民公寓式住區20多個。
此外,莆田市還投入200萬元,對農村村鎮和鄉村進行整體規劃編制,目前已完成所有村莊第一輪的總體規劃編制工作,累計向農村建房戶推薦《莆田市農村住宅優秀方案選集》2500多套,約有近萬名農民採用。
--鄉村綠化美化村容村貌
加強鄉村綠化是莆田市推進新農村村容村貌建設的第三項措施。據莆田市農辦主任余文泉介紹,莆田市在新農村建設中,積極開展住戶庭院、道路兩旁及荒蕪雜地等綠化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據介紹,莆田市首先進行科學規劃,在反覆論證的基礎上,制定了城鄉綠化一體化規劃。根據規劃,在做好城區綠化的基礎上,將在郊區尤其是城鄉結合部、城市周圍和城市功能區的交界處,建設環城綠化帶,加速鄉鎮和村莊的綠化美化,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建造廣場綠地、水遊園、小公園,形成多層次、多功能的綠色休閒場所和生態景觀,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
資金投入是進行城鄉綠化一體化的重要保障。據介紹,主要通過7條途徑進行解決:一是福建省下撥150萬元,支援莆田市城鄉綠化一體化建設,作為前期啟動經費;二是莆田市將該項目建設資金列入年度財政預算,做到每年城鄉綠化一體化建設的財政投入有所增加;三是公路、交通、水利、建設、計委、環保等部門安排一定資金,專門用於部門綠化建設;四是縣(區)財政每年劃出一定的資金用於城鄉綠化與綠色通道建設;五是社會單位、機關、學校的綠地建設資金由各單位自理;六是積極引進外資做好綠地建設;七是鼓勵集體、個體投資做好生産綠地建設。
余文泉表示,近幾年來莆田市平均每年植樹大約260萬株、住戶栽植花卉約15萬株(盆),1萬多戶住戶進行了庭院綠化。
秀嶼區石城村原來自然環境惡劣,山上草木不生,十分貧瘠。但經過鄉村綠化建設現在已經成為花園式農村。記者在這個村看到,道路兩旁長著許多芒果樹和荔枝樹,山上也長滿了花草。
村黨支部書記林炳東説,原來山上都是光禿禿的,後來通過實施綠化工程,石城山綠化1600畝,村道綠化1萬多平方米,海岸防護林造林300畝,建設村部綠化廣場、公墓區綠化帶、濱海防護林等一批綠化景點,才形成現在一片綠色的環境。目前,全村綠化率已達到51%。
據余文泉介紹,今年莆田市還將繼續實施城鄉綠化一體化工程,重點加強鄉村“四旁”(村旁、路旁、水旁、宅旁)綠化建設,將採取適當扶持的激勵機制,加大房前屋後四旁綠化力度,完成四旁綠化造林3000畝,創建5個園林式鄉鎮、10個園林式村莊,綠化達標單位25個、農戶庭院綠化達標1000戶。
莆田市委副書記蔡爾申表示,“村容整潔”是新農村建設的一項基本要求。只有保持農村乾淨衛生,做好鄉村規劃建設,綠化美化村容村貌,才能不斷改善農村生活環境,使鄉村面貌呈現新的變化。(完)
來源:新華網
編輯:芳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