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車于海南島東線高速公路,細心的人們注意到,公路兩邊不時會涌現波浪一樣連綿的塑料大棚,如銀光閃閃的湖泊一樣蔚為壯觀。
這些大棚在吸收光與熱的同時,還在醞釀著一場生產方式的深層變革。
大棚預示設施農業起步
海南省農業廳農機處處長王曉橋說,大棚對海南農業來說算是個新事物,但正呈現出異軍突起的態勢。去冬今春,全省大棚西瓜面積為3.08萬畝,大棚蜜瓜面積約0.55萬畝。他預計今年大棚西瓜的面積將超過5萬畝,大棚蜜瓜面積將超過1萬畝,大棚種植總面積將增長一倍。王曉橋說:“大棚的快速發展說明海南的設施農業進入起步階段,到2008年,海南的簡易塑料大棚和遮陽網設施種植面積有望發展到15萬畝。”
海南的設施農業萌芽于1990年代,2003年以來大棚西瓜甜瓜呈迅猛發展之勢。
海南省政府研究室的張金良分析,大棚種植盡管需要較大的資金投入和規模,但平均回報率為100%以上的超級效益,促使賺到錢的農戶或者老板追加投入,這是大棚崛起的一個重要原因。
省農業廳相關人士指出,處于起步階段的海南設施農業,還是以簡易大棚為主,自動化基本為零;品種非常有限,成熟的品種是西瓜和蜜瓜,蘭花、菊花、苦瓜、彩椒等數量很少;管理技術還是以經驗為主,科學指標化管理還沒有出現。
浙江人幾乎一統天下
去冬今春,浙江農民在海南種植的大棚西瓜面積近3萬畝。他們的帶頭人是近70名在海南的浙江西瓜收購商。這70名收購商一頭引導約1100名浙江農民到海南種大棚西瓜,並保證收購;另一頭與300多名活躍在江浙滬市場的浙江西瓜批發商結成多個股份制運銷聯合體,每個運銷聯合體一般由5—8人組成。運銷聯合體再入股種植基地,形成產供銷聯合體。絕大多數來海南的浙江農民,都按股份制合作承包種植基地,面積在幾百畝到幾千畝不等,股份從幾份到幾十份不等。
海南省西瓜協會秘書長林尤勝說,協會會員去年西瓜的總種植面積為30萬畝,但大棚面積不超過1500畝。由于沒有人去做市場、打品牌,以地頭價銷售的大棚西瓜賺不到市場和品牌利潤,大棚種植的利潤就很低,風險很大,生產體係不完整,海南人目前還沒有辦法大種大棚西瓜。
業內人士指出,浙江農民的大棚西瓜以市場為先導、以品牌求效益、以大棚種植保證規模優質商品供應,通過多個聯合體的組織形式,共同組成產供銷一條龍的完整生產體係,這是一種適合大棚西瓜的新生產方式。
海南農民盼望聯合體
樂東縣佛羅鎮福堂村8位種植戶組成公司,以聯合管理、統一品牌的方式進行大棚蜜瓜無土栽培。種植戶方採平說:“不採取這種方式就無法進行大棚種植。”
為了解決技術培訓和設施採購方面的難題,三亞有十多戶大棚蜜瓜種植戶希望三亞熱帶設施農業研究所所長李勁松領頭成立一個聯合體。陵水的種植大戶連日來在英州賓館咖啡廳里商討如何聯合起來闖市場、打品牌。組織聯合體,促進交流與協作,是種植戶們的共同願望。
從陵水到三亞,從樂東到文昌,沒有人能夠單門獨戶地進行大棚西瓜甜瓜生產,所有大棚西瓜甜瓜從資金到技術到銷售都在合作中完成。聯合協作儼然成為新生產方式區別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小農生產方式的本質特點。
三亞市農業局副局長陳振指出,聯合體的主體是農民,雖然這些種植大戶都是老板,但是絕大多數以前都是農民,只是在掌握了設施農業之後賺到了錢,農民的身份變成了老板。聯合體是設施農業的生產方式,可以把農民聯合起來,帶動農民掌握大棚這樣的設施農業。(張鵬毅)
來源:農民日報
編輯:芳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