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陸新農村建設
 
 
黑龍江墾區:農業機械化武裝現代農業

  時間:2006-07-26 09:15    來源:     
 
 

    盛夏七月,記者在人稱北大荒的黑龍江墾區看到了這樣一幅現代農業的壯麗畫卷:

    一望無垠的綠色鋪向天際,農用銀鷹飛行在高空上噴灑葉面肥,大馬力拖拉機在田野上編隊耕作,一臺臺噴灌機高揚手臂,播灑著雨露……

    擁有3500萬畝耕地的黑龍江墾區,在1962年為國家拿下第一個糧食總產20億斤時,艱苦奮戰了15年;到1995年糧食總產達到100億斤,整整奮鬥了48個春秋;2005年,這個墾區糧食總產一舉突破200億斤大關,比上年增加18億斤,達到205.3億斤,創造了年糧食總產10年提高100億斤的奇跡。50多年來,黑龍江墾區累計為國家生產糧食3413億斤,交售商品糧2338億斤。

    溫家寶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首先要發展現代農業。近年來,黑龍江墾區以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為目標,在發展現代農業的進程中,不斷創造著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戶增收的奇跡,已成為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糧食戰略後備基地和現代農業的示范基地。

    在人類漫長的農業文明中,農業生產工具的進步推動了農業和整個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大馬力機械是農業生產力中最具有活力的要素,是衡量農業發展水平、反映農業現代化進程的重要標志。近幾年,用世界上最先進的大馬力農業機械武裝農業,在黑龍江墾區悄然興起。

    全國糧食生產十大標兵之一、中國第一種糧大戶崔永龍,在八五四農場種植近2萬畝地,5年累計為國家生產糧食2.8萬噸。而他每年僅用工7人,人均種地近3000畝。崔永龍興奮地告訴記者,這多虧了“大馬力”。他現已擁有從種到收的一整套世界最先進的現代化農機具,機械總動力達2100多馬力,總資產600多萬元。

    為了多發展像崔永龍一樣的現代種地大戶,全面推進墾區的現代農業建設,2004年和2005年,黑龍江墾區重點組織實施了155個現代農機裝備示范區項目,投資3.5億元從美國凱斯、迪爾等公司引進了一大批集衛星定位、數字遙感、信息化採集係統為一身,世界一流的180-500馬力的智能化的大馬力拖拉機、收獲機及配套的大型農機具,徹底改寫了墾區以東方紅-54、德特75、E-512等老式農機主宰農業機械化的歷史。

    “十五”期間,墾區農機更新投入資金達30億元,農機新度係數保持在0.75以上。目前,墾區農機資產總值達55億元,擁有農機總動力433.6萬千瓦,大中型拖拉機26775臺,聯合收獲機11065臺,農用飛機31架,形成了從田間到場院、從地面到天空的中國最大的農業機械群。田間作業綜合機械化率達92%,高于全國50多個百分點,基本實現了農業生產全過程機械化。

    高度的機械化創造了與世界比肩的勞動生產率,目前,這個墾區職工人均生產糧食34噸,高于15個發達國家人均生產糧食25噸的水平,大西江農場現代農機裝備試驗區,66名從業人員經營17.6萬畝土地,人均生產糧食高達38萬公斤,已超過美國。

    農業機械是改造傳統農業的最主要手段。墾區的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是65%,其中農業機械化對農業科技貢獻率在40%以上。近年來,這個墾區重點推廣應用了土壤深松、精密播種、秸稈還田、水稻插秧、側深施肥、航化作業等20多類100多項農機新技術,徹底改造了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並為農業的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生產創造了條件。

    大馬力拖拉機在保護性耕作、節約能源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以凱斯STX450拖拉機為例,其耙茬、深松、合墑、碎土、平地等作業一次完成,深松達35cm,提高了土壤有效接納雨水和蓄水保墑的能力,形成了土壤地下水庫。年作業面積是目前國產其它拖拉機帶同類整地機械作業面積的8-10倍以上,比東方紅1002型拖拉機節約耗油25-30%。據測算,黑龍江墾區近3500萬畝耕地全部實現大馬力機械化耕作後,每年節本增效可達18億元。

    農業機械化促使黑龍江墾區的農業生產關係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推進了墾區農業集約化經營,促進了墾區以“撤隊建區”為重點的新一輪改革。原有2241個生產隊建制全部撤消,集中設立了108個社區管理機構和661個管理區,累計壓縮管理人員1.27萬人,減少費用開支4.6億元。黑龍江墾區土地規模經營面積達到2000多萬畝,佔耕地總面積的68%,4%的大型家庭農場經營了22.5%的耕地。

    大批被分離出來的勞動力轉向發展畜牧業和二、三產業,加快了小城鎮建設步伐。目前,墾區已形成初具規模的小城鎮140余座,城鎮化人口已佔墾區總人數的53%以上。畜牧業實現超常規發展,畜牧業增加值從2000年的13.1億元增加到2005年的31.6億元,年均增長27.9%,佔農業增加值比重由13%提高到21.3%。

    先進的農業機械使黑龍江墾區實現了跨場、跨省以及跨國作業,帶動了周邊農村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有力地促進了區域經濟的協調、一體化發展。近年來,這個墾區已累計為省內外農民代耕、代種和代收服務2000多萬畝,農墾農機創收2億多元,促進農民增收1億多元。大馬力機械使墾區實現了跨國作業,赴俄開發100萬畝耕種項目正式被納入兩國政府間合作框架,成為國家級境外農業種植開發項目。 (謝振華;徐國春)

來源:農民日報

編輯:芳翼

 
編輯:system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