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2007年兩岸春節包機
字號:
農業合作水到渠成 兩岸專家為閩臺農業合作支招

  時間:2005-08-17 14:59    來源:     
 
 


 
  在第十一屆海峽兩岸中國現代化學術研討會上,一直備受海峽兩岸關注的臺灣農産品進入大陸銷售問題成為研討會的重要議題之一。兩岸學者、業界專家會聚一堂,把脈兩岸農業合作的癥結,同時為如何更好地交流合作出謀劃策。

  據《廈門日報》報道,臺灣前“農委會主委”彭作奎表示,兩岸農業合作包括貿易、投資、農業技術交流和人員交流、培訓、互訪等方面。在貿易方面,臺灣夏天颱風多,而福建北部受颱風影響較少,臺灣可以考慮夏季從福建進口農産品;在投資上,因為農業投資回報率低,如果福建的農業合作試驗區內的道路、水、電等設施能夠配套,或在資金借貸比較便利,臺灣農民應該很願意來試驗區投資;在技術交流上,彭作奎也曾經帶隊來福建進行技術交流,他認為這方面的合作前景也非常廣闊,同時希望大陸能夠對農業技術專利的保護更加完善,以消除臺灣農民的顧慮,吸引他們前來合作。

  臺北農産運銷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清華説,在兩岸尚未直接“三通”時,臺灣水果可以通過廈金直航這條渠道進入大陸,以節省時間和費用。廈門因此有一個非常好的時機可以把握,爭取成為臺灣水果進入大陸的集散地。

  有臺灣學者認為,農産品品牌化是一個趨勢。臺灣農産品進入大陸銷售,將帶動大陸農産品品牌化的步伐。據介紹,為提高果菜等農産品的競爭力,臺灣已經5年推行農産品商品化,推廣品牌果菜品質認證制度。現在臺灣果農菜農都在自己建立品牌。在臺灣,有品牌和沒有品牌的水果價格相差35%—50%,也有相差好幾倍的。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石正方提出,閩臺農業合作應當從一般的種植業向觀光農業、生態農業轉化。如今臺灣觀光農業已經發展了6年,成為都市人假期全家出遊的好去處。臺灣前“農委會主委”彭作奎説,臺灣的休閒酒莊蓋了很漂亮的房子,農民把水果釀成荔枝酒、葡萄酒,和水果一起在酒莊裏售賣,這樣改善了農村的景觀,也提高了産品的附加值,實現了農民增收。如果福建和廈門條件成熟,也可以在這方面進行嘗試。

  今年88歲祖籍湖南的梅可望,是臺灣“促進中國現代化學術研究基金會”董事兼執行長、臺灣發展研究院創辦人兼董事長,他一直奔走致力於推動兩岸交流。在談到兩岸交流合作時,梅可望用“水到渠成”來形容。他説,歷史的洪流,任何人都阻擋不住,臺灣老百姓和全世界的老百姓一樣,希望生活得更好。現在臺灣老百姓過得有點苦,不過大陸最近推出的措施都很好,讓臺灣老百姓看到了希望。水多才能匯成渠、成河,兩岸這麼多的專家學者都是“意見領袖”,他們正努力為兩岸交流增添更多的“活水”。(王文靜)來源:中新網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