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2007年兩岸春節包機
字號:
繞過臺灣當局刻意阻撓 寶島水果跨海來

  時間:2005-08-17 12:21    來源:     
 
 

    8月1日,大陸對蓮霧、鳳梨、芒果等15種臺灣水果實施進口零關稅

    8月1日下午4時左右,1個集裝箱貨櫃、大約7噸左右的臺灣水果從吳淞碼頭運抵上海龍吳進口果蔬批發交易市場……此批“零關稅”政策實施首日進滬的臺灣水果,由於原産地證明的核發日期與大陸海關總署公告中所規定的有所出入,是否享受“零關稅”待遇尚在協商之中,但作為貨主的滬上第一台灣水果商吉谷商貿總經理林志鴻表示,臺灣水果在上海等大陸特大城市中的永續經營是可預期的。“零關稅”政策的實施起碼可使臺灣水果在大陸的售價下降一成以上。

    從8月1日零時起,大陸對原産于臺灣地區的鳳梨等15種水果實施進口零關稅。這15種水果原本的關稅約10%到25%不等。這是基於對臺灣廣大果農實際利益的照顧;而對大陸消費者來説,優質的臺灣水果會使齒頰留香。

  配套服務全面布陣

    進口享受零關稅,海關和質檢部門實行各項便利措施

    隨著零關稅措施正式實施,大陸相關部門已做好配套服務工作。

    海關總署公告了15種臺灣水果的清單、稅號、原産地標準及零關稅水果的通關驗放手續。國家質檢總局及各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按照現行進口水果管理辦法,對臺灣水果實施入境檢驗檢疫。海關和質檢部門則開始實行各項通關、檢驗檢疫便利措施。主要包括:開闢專門的快速通關綠色通道、設立臨時進出口的專用查驗窗口;臺灣水果可實行提前報關,及時辦理通關手續;實施網上支付加快通關的速度;對信譽好的企業實行免查驗;節假日、週末可以預約海關24小時加班;加強與檢驗檢疫部門的溝通合作。

    海關總署關稅徵管司負責人告訴記者,海關總署第一批認可臺灣地區11家機構和民間組織目前已在簽發水果産地證明文件,進口商需在進口申報時提交這11家機構和民間組織中任一機構簽發的産地證明文件,包括臺灣地區商業會、臺北市商業會、臺北縣商業會等。

    關於運輸要求,這位負責人説,只有直接從臺灣本島、澎湖、金門或馬祖運輸到大陸關境口岸;或者經過香港、澳門或日本石垣島轉運到大陸關境口岸的臺灣水果才能享受零關稅。

    臺灣農民反應熱烈

    大陸是臺灣農産品的理想銷售地,零關稅體現善意誠意

    8月1日下午,記者撥通臺灣省農會總幹事張永成先生的手機。張先生告訴記者,臺灣農民得知此消息都興致勃勃。高雄縣農會秘書蕭漢俊先生在接受記者電話訪問時認為,水果零關稅措施,讓臺灣農民看到了大陸的善意和誠意,是件好事,有助於提高臺灣水果的競爭力。水果貿易無關政治,更不是什麼“統戰”,兩岸本來就是一家人,是好兄弟。蕭漢俊先生認為,今年由於天災人禍,臺灣水果産量大減,可能銷售的壓力不是太大,但農民都看好長遠,看好未來。

    其實,自從大陸方面宣佈8月1日對15種臺灣水果實施零關稅措施以來,臺灣南部各級農會就反應熱烈。屏東縣農會總幹事黃瑞吉認為,臺灣水果通過貿易商已行銷大陸多年,現在關稅降為零,有助於擴大市場,對臺灣果農幫助很大。他表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一直想打開大陸市場,大陸方面已釋出善意,當局不應有其他考量。臺灣農業如不開拓外銷市場,發展將嚴重受限,盛産期就會發生滯銷。

    臺灣農業生産早就開始朝精緻農業方面轉型。臺灣農民尤其重視農産品的技術改良,研發能力強勁。在高雄縣,幾乎每個鄉鎮都有自己的特色果品,如六龜的蓮霧、燕巢的芭樂、大社的棗子、大樹的鳳梨、田寮的龍眼和旗山的檸檬等。然而,由於臺灣本土市場狹小,水果等産品不易保存,一旦滯銷,經常造成農民血本無歸。2004年,臺灣雲林縣果農産的柳丁就因滯銷白白倒掉了五六千噸。在這種情況下,農民非常期望能夠有一個穩定、廣闊的市場。

    臺灣農業界人士計算過,如果臺灣的水果有1/3能進入大陸市場,就可維持臺灣農民投入的成本。近年來,臺灣水果一直都以正常的貿易方式進入大陸市場,但由於價格缺乏競爭力,銷量有限。大陸將臺灣水果檢驗檢疫準入品種由12種擴大到18種,並將對其中15種水果實施進口零關稅措施,就是為了照顧臺灣農民利益。

    臺灣當局刻意阻撓

    將大陸對臺灣水果實施進口零關稅措施的誠意誣為“統戰伎倆”

    大陸方面積極幫助島內果農擴大銷售,臺灣當局卻對大陸的努力肆意歪曲和惡毒攻擊,並百般阻撓和限制。他們稱大陸幫助銷售臺灣農産品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於臺灣的農業技術”,更有呂秀蓮之流出口威脅島內農民“小心變成中國農奴”。陳水扁近日更放言任內絕對不會讓臺灣水果銷往大陸,稱大陸提出的種種優惠措施是十足的“統戰”,是為了拉攏南部農民。臺當局更以“涉及公權力”之名義阻撓臺灣有代表性的農業組織前來大陸,就農産品的檢驗檢疫、原産地認證、零關稅措施等技術性問題進行磋商,説什麼一定要“政府與政府對談”。

    就此,商務部新聞發言人表示,臺灣當局對臺灣每年從與大陸貿易中獲得的數百億美元順差坦然接受,卻將大陸對臺灣水果實施進口零關稅措施的誠意誣為“統戰伎倆”,這完全是對臺灣果農利益的漠視。兩岸貿易額每年高達數百億美元,未見臺灣當局以所謂“公權力”為由提出必須進行協商。而對惠及臺灣廣大果農的水果貿易,臺灣主管部門卻秉承當局領導人旨意,一再要求與其委託的島內民間機構協商方能實施。

    島內“中國時報”近日社論指出,怎麼輔導提升農業生産技術、強化産品産銷能力、怎麼保護農業科技專利,甚至怎麼維持臺灣農業的競爭力等,都需要相關部門發揮一定的力量。

    臺大農業經濟係教授雷立芬説,如果當局真的關心農民、有心照顧農民,少説話、多做事,可能比較受農民歡迎。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