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2007年兩岸春節包機
字號:
大陸緊急採購臺滯銷香蕉解困 臺灣蕉農露出笑容

  時間:2006-10-31 09:22    來源:     
 
 

  近來,臺灣香蕉滯銷,蕉農心急如焚,大陸方面緊急採購,卻被民進黨當局指為“統戰”。但無理指責大陸難以改變島內民眾對大陸善意的認同,反而暴露了自身的狹隘無能。因為臺灣農民眼見為實,看到的是── 大陸為臺灣蕉農解困 
 
  臺灣蕉農露出笑容

  臺灣南投市永豐香蕉集貨場,近來總是擠滿了人、車和一堆堆的香蕉。聽説南投接到了2500箱的訂單,而且香蕉會以每公斤10.5元新台幣的價格售往大陸,蕉農臉上都露出了笑容。

  蕉農王小姐説,今年她的收成約1萬多公斤,本來還挺高興。可怎麼也沒想到最近香蕉的價錢卻跟香蕉的顏色一樣綠,真是發愁得要命,現在終於有一大筆訂單,特別興奮。同樣的場景,同樣的笑容,還可以在島內的很多地方看到。

  為了紓解島內香蕉滯銷,大陸向臺灣農民緊急採購過剩香蕉。目前,頭兩批香蕉已運抵大陸,每公斤採購價格在10元到12元新台幣之間。臺灣省農會總幹事張永成説,“大陸的採購價格保證讓農民都有獲利。”

  在接受媒體的採訪時,臺灣蕉農説的最多的一句話是:解了我們的燃眉之急。

  屏東蕉農李成地説,由於大陸同意採購臺灣香蕉,促使臺灣當局也宣佈了促銷與採購措施,目前香蕉的産地價格已經有回升趨勢。“是大陸的善意挽回了我們的利益。”

  香蕉滯銷牽動大陸

  對果農來講,一年的辛勤勞作,無非是盼望有個好年景。不過,今年島內香蕉的豐産,給果農帶來的卻並不是喜悅。

  張永成介紹説,去年多次颱風重創臺灣,中南部的香蕉被連根拔起,造成今年3、4月間香蕉供貨吃緊,香蕉價格一度飆升到每公斤近60元新台幣。隨著復耕後香蕉陸續成熟,再加上去年釋放出近千公頃蔗田供蕉農種植香蕉,使今年的香蕉足足比去年增産了三成二以上。本來就生産過剩,外銷日本又不理想,島內香蕉價格像溜滑梯,特等蕉一度跌到每公斤4元新台幣,早已不敷成本。農民把香蕉拿來喂豬,或是乾脆讓它爛在山上。

  香蕉滯銷關係著島內果農的生計。為了紓解蕉農“血本無收”的壓力,今年6月,大陸方面曾經緊急採購了200噸臺灣香蕉。臺灣青果運銷合作社是大陸採購香蕉的臺灣方面供貨商,其副總經理彭騰夫表示,臺灣水果在大陸各地上市後反響良好。在廈門上市幾天,僅家樂福(廈門店)日均銷量就達到近2噸,大陸市場對臺灣水果的巨大消化能力可見一斑。大陸啟動緊急採購機制,調節了供需平衡問題,消化了豐産的香蕉,更重要的是讓臺灣果農看到一個希望──“這邊有一個這麼大的市場在等著我們!”

  臺灣香蕉北京6元1斤

  大陸廣闊的市場讓臺灣農民看到了希望,許多臺灣農戶都意識到轉銷大陸才是振興臺灣農業的出路。因為,豐産滯銷一直是困擾臺灣果農的一塊心病。類似香蕉滯銷的情況屢見不鮮。

  有統計表明,近年來,臺灣出於産業結構調整的需要,已經把水果業作為主要發展的産業,生産規模很大,目前的年産量達265萬噸,已成為臺灣第二大類農作物,佔臺灣農業的65%-70%。不過,臺灣水果産量雖大,無奈本土市場狹小,加上加入WTO以後,有限的市場又受到洋水果的衝擊。

  因此,臺灣農民迫切希望開拓大陸的市場,認為這才是解決臺灣水果業困境、擺脫“豐産滯銷”怪圈的一把“金鑰匙”。彰化社頭鄉農會理事長蕭萇慶説出了果農的心聲:“我們想把水果銷到大陸。”

  與此同時,大陸方面對臺灣水果的需求空間也在增長。參與採購臺灣香蕉的北京市果品有限公司的王先生説:“我們此次採購了75噸臺灣香蕉,預計11月初可以運到。價錢是一箱(24斤)300元-330元新台幣,大概折合每斤12元-14元新台幣,加上運費、報關關稅等,估計在北京的上市價格在1斤6元人民幣左右。雖然比廣東、廣西産的香蕉要貴一些,不過還是有不少銷售商都很感興趣。我們做過市場調研,大陸市場對於臺灣水果已經有了很高的認知度。”

  由此,臺灣政策研究基金會助理研究員徐明宜認為,供需雙方的意願都表現得很明顯了,臺灣香蕉銷售到大陸,基本上是一種雙贏的局面──臺灣果農受益了,大陸市場反應也良好。

  臺當局對大陸的善意潑冷水

  了解到臺灣果農的心聲,大陸方面多有善舉,接連出臺一系列惠臺政策措施。

  去年5月,中共中央臺辦、國臺辦主任陳雲林受權宣佈:大陸將臺灣水果檢驗檢疫準入品種由12種擴大到18種,並將對其中15種水果實施零關稅。今年4月的兩岸經貿論壇上,大陸又公佈了15項惠臺政策措施,涉及兩岸農業合作和擴大臺灣農産品在大陸銷售的有7項。10月17日,兩岸農業合作論壇在博鰲閉幕。論壇達成“七點共同建議”,大陸方面出臺了4大類20項兩岸農業交流新的政策措施。

  可是,臺灣當局卻大潑冷水,稱“這是對岸的一種統戰宣傳”。

  那麼,臺灣當局的解決辦法又在哪呢?

  太平市香蕉産銷班成員徐政銓説,“政府”説下單購買香蕉,但蕉農卻等不來採購訊息,去詢問,得到的答案是“冷凍庫太擠”,要他們先不要出貨,要不然就是把價格壓得太低。“不管他們怎麼潑冷水,有一點我們是清楚的:大陸的緊急採購讓我們減少了損失。”

  隔絕是兩岸農業之“痛”

  據臺灣媒體報道,“行政院農委會農糧署長”黃有才日前表示,預估從現在開始到明年6月,每個月香蕉産量會比去年同期增加2000噸至3000噸。根據“農糧署”掌握的資料,島內今年柳橙的種植面積超過1萬公頃,預計産量約22.4萬噸,比去年約增産16%。因此柳橙進入盛産期後,也有可能出現生産過剩的問題。

  有島內民眾不無擔心地表示,香蕉只是島內農業生産問題之一,今年解一時之急,那明年呢?香蕉問題解決了,柳橙、梨子、芭樂等也滯銷,又該怎麼解決呢?

  但臺灣當局目前尚未拿出任何措施解決這些問題,只是一再指責大陸的善意。島內江岷欽教授分析指出,臺灣當局一再罔顧島內業界和民眾的實際利益,把意識形態當作是一個玩偶,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隔絕,始終是長久以來束縛兩岸農業交流合作的“痛”。當局的這種做法對多數人來説都是得不償失的。

  島內農業從業人員呼籲,臺灣有關方面應善待大陸惠農美意,儘快開放兩岸直航,擴大兩岸在農業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使臺農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本報記者  李煒娜)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6-10-31 第03版)  

編輯:妮妮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