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平臺增後勁 淮安成為臺資新高地

時間:2009-03-11 09:39   來源:江蘇與臺灣

  改革開放春風的吹拂,讓沉睡的土地煥發生機。17歲的淮安經濟開發區從零開始,經歷了無數榮耀瞬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成績屬於昨天,希冀開闢征程。當臺資由南向北轉移的趨勢愈加清晰、當淮安逐漸成為臺商新一輪投資的集聚地、當淮安人正解放思想搶抓機遇謀求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時候,淮安經濟開發區果斷決策:打造臺資聚集高地、IT産業領地,用行動實踐新的奇跡——"南有昆山、北有淮安"。

   
  萬事俱備,東方風來揚帆行


  改革開放以來,大陸成為臺商投資的熱土。近年來,隨著我國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臺資逐步自南向北特別是向長三角地區轉移。繼東莞、昆山之後,蘇北淮安逐漸成為臺商新一輪投資的集聚地。在這一輪的臺資産業轉移中,佔有天時、地利、人和的淮安經濟開發區得以揚起風帆,在招引臺資上一顯身手。

  
  所謂"天時",一是臺資北上、順勢而為的機遇;二是淮安進入了一個加快發展的黃金期,機遇難得。目前,淮安圍繞江蘇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把淮安建成蘇北重要中心城市"的戰略目標,按照"東擴南連、三城融合、五區聯動"的發展思路,構築大交通,培育大産業,發展大流通,繁榮大文化,開發大旅遊,努力把淮安建設成為經濟充滿活力、城市特色彰顯、生活品質良好、人居環境優美的區域性中心城市。這為淮安經濟開發區的新一輪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淮安已進入工業化初期向中期邁進的階段,正在改造提升機械、紡織、化工、食品、建材等傳統支柱産業,重點培育鹽化工新材料、IT和特鋼三大千億元産業,引進培育新能源、新醫藥等新興産業,著力建設先進製造業基地,形成具有淮安特色的工業體系。淮安經濟開發區去年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突破10億元,進入了項目加速集聚期和發展的黃金期,産業配套能力、後續發展能力、創業創新能力都在加速提升,人們的消費觀念、消費水準和消費方式都在發生深刻變化,從而為來淮投資的臺商提供了最佳的進入時機。

 
  所謂"地利",就是淮安處於全國承南啟北的地理位置,是蘇北腹地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公路、鐵路、水路四通八達,適合於資源産品大進大出,能較快地向全國輻射延伸。高速公路總里程達380公里,已成為蘇北高速公路交通樞紐。鐵路方面,新長鐵路縱貫全境,直達北京、青島、哈爾濱、成都等大中城市。水路方面,京杭大運河等多條流域性航道穿境而過,沿運河的港口年吞吐量達1300萬噸,水路直達上海港、南京港、鎮江港、連雲港港。隨著淮安民用機場的開工建設,鐵路網、高速公路網的不斷拓展,以及鹽河航道"五改三"升級改造,淮安經濟開發區的"地利"優勢更加凸顯。 

 
  所謂"人和",主要是淮安持續不斷地狠抓經濟發展的軟環境建設,牢固樹立"百姓是天、客商為重、企業至上"的公共服務理念,創造開明開放的政策環境、優質高效的政務環境、嚴明規範的法治環境、誠實守信的市場環境、治安良好的社會環境、健康文明的人文環境,努力打造投資綜合成本的洼地、服務的高地和創業者的福地。  


  急流勇進,六大平臺增後勁


  "舞臺有多大,話語權有多大。"這是臺灣大學著名學者呂洪德教授的話,説的是吸引外來客商投資興業,關鍵看一個地方搭建的平臺如何。

  
  淮安經濟開發區已經呈現出臺資聚集的良好態勢,但為了能在更大的"舞臺"上表演,淮安經濟開發區絲毫沒有滿足現狀,重點打造了六大平臺,為更好地打造臺資高地奠定堅實基礎。 

 
  一是搭建基礎設施平臺。築好巢方能引來鳳。開發區人深刻認識到這一點,始終不渝地改善投資環境,創新投融資渠道,加速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基本達到"九通一平"。"十一五"以來,完成城建投入累計58億元,其中基礎設施投入22億元,基本完成了開發區及高教園區基礎設施建設。

  
  二是搭建功能配套平臺。淮安經濟開發區規劃為"一城、兩點、三區"。一城即原先開發的22平方公里建成區,現在主要實施"退二進三",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兩點即新港和范集兩個新老鹽化工集中點,重點是依託岩鹽資源,發展鹽化工産業;三區即高教園區、徐楊片區和南馬廠片區。高教園區2007年劃入開發區後,開發區投入3.2億元開工建設了4條道路,成功引進西安外國語大學合作興辦淮安學院。南馬廠片區是跨京滬高速即將開發的新片區,重點發展沿京滬高速電子資訊産業帶。目前,區內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功能配套日益增強,産業結構日趨合理,區內建有國家級出口加工區、鹽化工集中區、國家級留學人員創業園、物流園、海關通關點等功能區。 


三是搭建公共服務平臺。淮安經濟開發區在著力構築硬平臺的同時,著力打造一流的公共服務平臺。一是高度重視軟環境建設,著力營造舒心的投資環境。建立健全了項目引進審批"一站式"、項目建設"一條龍"和企業投産"保姆式"三個服務體系。二是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著力營造安心的投資環境。淮安連續六年被評為江蘇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市,開發區法庭被評為全省"最佳法庭",開發區公安分局被評為全省公安系統先進集體。三是打造宜居環境,著力營造稱心的生活環境。淮安是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現代文明城市,素有"文化名城、偉人故里、運河之都、美食之鄉、生態家園"之美稱,非常宜居。近幾年,淮安經濟開發區現代服務業發展迅猛,金融、居住、商務、文體、休閒、娛樂、餐飲和購物場所一應俱全。  


  四是搭建合作交流平臺。為打造臺資聚集高地,IT産業領地,淮安經濟開發區多策並舉,擴大交流,增進了解、增強合作。一是堅持走出去,多次到東莞、蘇州、昆山等臺資密集區開展駐點招商、小分隊招商,舉辦各類投資環境説明會40余場,宣傳推介淮安的投資環境,對臺招商的政策。二是多次請進來,積極邀請臺灣工業總會及已在東莞、昆山投資的臺商1000余名來淮考察,讓他們親身感受淮安的交通區位優勢、歷史人文優勢、産業配套優勢、投資成本低廉優勢。三是重情感、抓人脈,以情引商、以商招商,重點突破在昆山投資的臺商,讓他們了解淮安、情醉淮安、投資淮安。四是辦論壇、造大勢,高層推動、平等交流、擴大成果。淮安經濟開發區已成功舉辦了三屆臺商淮安論壇,論壇影響越來越大。

  
  五是搭建産業集聚平臺。臺商投資有集團性特點,被形象地稱之為"抱團投資",來一個帶動一群,比較集中在一些地域。臺商"抱團投資"與建立産業集群的發展趨勢是一致的。近年來,淮安工業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基礎,門類比較齊全,擁有一批較大規模的企業,有能力為臺商投資進行配套,有條件發展産業集群和塊狀經濟。  


  六是搭建成本優勢平臺。到淮安經濟開發區投資,在土地價格、勞動力價格、電價、水價以及各種費用相對較低。在人才用工方面,淮安現有6所高校、19所中專學校、18所職業中學,在校學生11萬餘人,年培養各類專業人才4萬多人,可提供充足的産業工人和服務業人力資源。淮安的勞動力成本僅為蘇南的70-80%。在水電氣方面,全市發電總量176萬千瓦,電力充裕。區內日供水能力達20萬噸,飲用水達標率為100%,市區6處熱源點每小時供應900噸蒸氣。這些都為外來客商提供了優越的發展平臺、豐富的人力資源和完全能夠滿足生産生活需要的各類要素資源。在優惠政策方面,臺商來淮投資辦企業,除享受國家和省裏的各項優惠政策外,在稅收、購買土地、地方規費收取、地方政府配套獎勵、省級科技成果轉化扶持等方面,還享受市裏的特殊優惠政策,重大項目"一事一議"。例如,對重大工業項目給予補貼和獎勵;投資工農業生産項目享受土地出讓金或租賃費減免優惠政策;新投資的工業生産項目涉及地方性規費(含基金)一律實行"零收費";投資經營期10年以上的加工生産項目,從獲利年度起,企業所得稅地方留成部分實行"五免五減半"等等。 

 
  步步為營,乘勢而為戰鼓催


  淮安經濟開發區經過多年發展,正以一個環境優美、設施配套、功能齊全、佈局合理的現代化開發區面貌展現在人們面前,吸引著臺商的眼球,增強著臺商投資的信心。 

 
  17年來,淮安經濟開發區吸引了日韓、港臺、歐美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在區內投資興業,累計入區外資企業200多家。在世界500強招商上取得了重大突破,2006年成功引進了臺灣鴻海集團總投資不低於20億美元的富士康淮安科技城項目。目前二期工程三家企業各增資近1億美元,建築面積達90萬平方米廠房已經竣工投産。繼成功引進富士康淮安科技城項目之後,又成功引進了臺灣明基集團總投資5億美元的達方電子項目,臺灣最大的家用電器生産商大同電子投資建設鋰電池項目,臺玻華南玻璃有限公司總投資15億美金、註冊資本4.5億美金的純鹼及相關産品項目。2005、2006、2007年臺資企業數分別為18、42、70戶,投資額分別為1.07億美元、3.1億美元、8.05億美元,佔全市臺資企業的50%。目前開發區建成了以富士康淮安科技城為代表的港臺企業群、以韓泰輪胎為代表的日韓企業群、以安特汽車為代表的歐美中小企業群和以美的威靈電機為代表的民營企業群,初步形成了化工、機械、電子等支柱産業。此外,産業主攻方向明確。開發區根據全市培育大産業的戰略部署,緊緊依託現有資源優勢和産業基礎,鼓勵客商興辦電子資訊、生物醫藥、奈米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術産業,全力打造以富士康為龍頭的IT産業和以臺玻為龍頭的鹽化工産業兩大千億元級産業,使IT産業和鹽化工成為引領淮安經濟的支柱産業和特色經濟。 


  在輝煌成就面前,淮安經濟開發區人清醒地認識到,"南有昆山、北有淮安"的目標並非觸手可及。隆隆的戰鼓正在敲響,淮安經濟開發區人正邁開大步,攀登著更高的那座山峰。

編輯:許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