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危機時代 新興産業挑起江蘇“保增長”重任

時間:2010-01-05 07:41   來源:新華日報

  編者按 後危機時代,江蘇靠什麼贏得未來?

  “加快向創新型經濟轉型,是江蘇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省委書記梁保華在全省領導幹部學習會上的講話,首次將創新型經濟提升到全省發展大局的戰略高度。

  剛剛結束的全省經濟工作會議,把“著力提高經濟增長品質和效益,鞏固經濟回升向好勢頭;著力發展創新型經濟,加快經濟轉型升級步伐”,作為明年經濟工作的重點。

  從今天起,本報推出《創新型經濟看江蘇》系列報道,從産業、企業、人才、産學研結合、高新園區等視角,全面展示江蘇創新發展的現實模樣。大力發展創新型經濟是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在我省剛剛破題,我們期待各地創造更多更好的做法和經驗。

  從韓國轉型謀變造就“漢江奇跡”,到日本戰略性新興主導産業快速崛起,一部創新發展史正在各經濟體不斷複製。

  “把戰略性新興産業放到優先發展的位置。”全省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著力發展創新型經濟,在加快轉型升級中增創新優勢,在新一輪競爭中搶抓機遇、搶佔先機、搶佔制高點。

  省委、省政府高瞻遠矚,科技部門先行培育、企業創新驅動,一批戰略性新興産業的崛起,正引領江蘇創新型經濟駛上發展快車道。

  危機中,新興産業挑起“保增長”重任

  記者歲末來到位於泰州醫藥城的江蘇省幹細胞庫探訪。説是“庫”,其實就是一個個冰箱。“可別小看了這個‘冰箱’,效益抵得上一棟幾千平方米的大樓。”幹細胞庫負責人葉聖勤告訴記者。

  一個冰庫堪比一棟樓,一棟樓又造就了一座城。泰州醫藥城從引進研發機構和創新成果入手,短短三年多就在全國100多家醫藥園區中脫穎而出,成為國家級高新技術園區。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寒潮中,醫藥城去年依然吸引了超過100家新企業落戶,産出200多項創新成果。

  “發展創新型經濟,就要抓醫藥城這樣的産業集聚性強、以研發創新為帶動的項目和産業。”省科技廳同志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

  科技創新培育新興産業,始於大面積抓科技成果轉化。早在2004年,我省在全國率先設立省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迄今引導社會總投入293.11億元。一大批高水準技術成果迅速實現規模産業化,推動了新興産業的快速崛起。

  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節能環保、軟體和服務外包以及以新傳感網為代表的IT通訊産業等一批高科技新興産業,正挑起江蘇“保增長”的大梁。在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最嚴重的2008年第四季度,全省新興産業增速達25%-40%,對全省規模工業産值增長貢獻在35%以上。去年以來,新興産業增速又明顯高於規模以上工業平均速度。

  “從國際金融危機暴露出的問題看,必須加強創新。”南京大學黨委書記洪銀興教授認為,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新光源、環保等領域的技術突破都可能推動産業革新,支援下一個經濟增長週期。

  事實上,一個以創新為驅動的新經濟增長極已浮出水面。

  全省光伏太陽能電池實際産量佔全國60%以上、全球15%左右;

  風力發電裝備生産骨幹企業100多家,高速齒輪箱、葉片、輪轂和回轉支承等關鍵部件國內市場佔有率達50-80%;

  節能環保産業擁有2000多生産廠家,佔據全國五分之一;

  醫藥及生物技術産業年産值近2000億元,醫藥産業總量規模佔全國11.5%,製劑、抗腫瘤藥、抗肝炎藥、醫療器械等市場佔有率全國第一。

  一大批戰略性新興産業的崛起,踏出了江蘇發展創新型經濟的鏗鏘步點。去年全省保持10%以上的經濟增長速度,科技創新和産業結構呈現“四個提高”的積極變化:一是全社會研發投入佔GDP的比重達2%,每年提高0.1到0.2個百分點;二是高新技術産業産值佔規模工業産值比重達30%,平均每年提高1-2個百分點;三是新興産業産值佔高新技術産業産值比重達38%,每年提高2-3個百分點;四是自主智慧財産權和自有品牌産品産出佔本土工業企業産出比重達45%,每年提高3-5個百分點。

  除了已成規模的六大新興産業,我省正在氫能、超導材料、機器人、有機發光顯示等領域,對下一輪戰略新興産業發展進行前瞻佈局,全省經濟工作會議明確,將首次把研發投入佔GDP比重、高新技術産業産值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作為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

編輯:肖燕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