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農業經濟

時間:2009-06-26 10:51   來源:中國江蘇

  江蘇農業歷史悠久。長期以來一直是我國重要的農業産區。1998年進行新一輪農業結構調整,2001年實行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成為産需不足的銷區省份。

  近年來,江蘇加大統籌城鄉發展的力度,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現良好開局。農業和農村經濟連續三年保持投入增加、糧食增産、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好勢頭。2006年,省財政對“三農”各項投入達到181億元,增長20%。全面落實支農惠農政策措施,“四項補貼”資金達到18.5億元。全省糧食總産量3041.44萬噸,增長7.3%;棉花總産量38.14萬噸,增長18.2%;油料總産量218.18萬噸,增長1%。江蘇以佔全國1%的國土、3.8%的耕地,生産了佔全國6.1%的糧食、5.67%的棉花和7.13%的油料,實現了佔全國6.3%的農業增加值,養活了佔全國5.7%的人口。

  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進一步加快。非農産業佔農村社會總産值的比重保持在90%以上。全省規模以上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達4058家,其中180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271億元,直接帶動農戶近600萬戶,農戶從龍頭企業獲得的收入戶均達到2107元,比上年增加200多元。高效、外向型農業取得較大進展,高效農業面積達1500萬畝,佔總耕地的21%;農産品出口達12.2億美元,增長33.1%。啟動實施500萬農村勞動力大轉移,推動蘇北、蘇中勞動力向蘇南和城鎮有序轉移,去年新增勞動力轉移62.6萬人,累計轉移1609萬人。

  從2003年開始,以改善農村生産生活條件為重點,堅持不懈推進農村五件實事。累計新建農村公路5.2萬公里,所有建制村實現村村通公路;新增改水受益人口1002萬人,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6.9%;基本解決了農村草危房問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口覆蓋率超過90%,60%以上的農村勞動力轉向非農産業。2006年又啟動了農村道路通達、農村教育培訓、農民健康、農村環境整治、農村文化建設等新一輪五件實事,農村生産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