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經濟轉型的江蘇模式

時間:2010-08-13 11:05   來源:大眾網-經濟導報

  經濟轉型升級,江蘇走在了全國前列。其核心經驗在哪?

  7月上旬,得江蘇經濟報鼎力支援,本報派出4位記者,從蘇南的蘇州、無錫,到省會南京,再到蘇北的徐州,深入企業、園區,走訪政府部門,試圖通過不斷的觀察與思索,探尋答案──江蘇何以能在轉型升級過程中實現“彎道超越”?

  我們發現,江蘇不僅僅是在為當前的經濟增長而上下求索,還在為今後的發展謀篇佈局。當地已經不滿足於單純的招商引資,而是通過引進領軍型科技人才,帶來一個團隊,落戶一個高科技項目,發展一個戰略性新興産業,進而搶佔決勝未來的“制高點”。其今日的超越,源自昨天的蓄勢;今日的轉型,將使其成為明天的領跑者。而這,都圍繞著一個關鍵詞──創新。其背後是,市場機制的充分發揮,政府職能向服務型的轉變,以及對知識、人才的由衷尊重。

  從本期開始,我們將連續刊出赴江蘇采寫的5篇稿件,以饗讀者。

  7月的南京拉響了高溫警報,對於江蘇的創新型經濟而言,也持續著前所未有的熱度。

  江蘇是先行者之一。行走在江蘇各地,可以深深感受到經濟轉型階段的活力。在江蘇人看來,江蘇經驗的核心價值是求新求變的創新思維,這是原動力所在。

  正如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原主任、南京大學教授錢志新的比喻:“經濟轉型就是‘換車’,不把拖拉機換成轎車,就上不了高速公路。這個轉不容易,在‘新’字上做文章是關鍵。”

  “江蘇最近提出重點實施新興産業倍增、服務業提速、傳統産業升級‘三大計劃’。”江蘇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葛守昆在接受經濟導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們將其作為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

  第三次機遇

  “地鐵11號線想通了,你想通了嗎?”一塊巨大的廣告牌矗立在通往昆山花橋國際商務城的道路一側,江蘇打造的花橋國際商務城,與上海僅一街之隔,同上海軌道11號線對接。這句企業宣傳式的廣告語,無疑提示著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

  在轉型的道路上,江蘇“想通”了嗎?

  今年5月底,江蘇省委書記梁保華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以創新驅動經濟轉型升級》。“江蘇正處於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刻不容緩的戰略任務。”梁保華一語中的。

  經濟轉型,對江蘇來説並不是第一次了。在江蘇發展的記憶中,上世紀80年代,他們走出一條鄉鎮企業的發展之路,加快了工業化進程;上世紀90年代,他們又抓住對外開放的機遇,摸索出開放型經濟大發展的新路。抓住這兩次發展機遇後,江蘇開始尋求新的經濟增長模式,核心即是發展創新型經濟。

  一位無錫企業家嚮導報記者感嘆説:“政府看的是明天的東西。”來來往往的車輛穿梭在滬寧高速公路上,一系列發生在江蘇的變化,正強烈吸引著外省市的目光。全國各地的“取經者”紛至遝來,單單花橋國際商務城4天內即接待了數十個考察團。

  “連續18年實現兩位數增長、每人平均GDP接近6500美元,江蘇總體已處於工業化的中後期。”葛守昆説。靚麗的成績單受人矚目,但同時也意味著經濟和環境即將進入“庫茲涅茨曲線”的拐點,環境資源代價突出。江蘇在試圖改變。

  “隨著工業化發展階段的不同,環境承受能力日益脆弱,舊的增長模式已經不能簡單複製。此外,國際金融危機帶來了極大的衝擊,企業的利潤變薄。”錢志新接受導報記者採訪時直言,經濟轉型的迫切性已十分明顯。“內外兩大因素決定了非轉不可。”

  壓力,與動力同在。經濟增長方式亟待改變,執政者開始思考謀變的路徑,落腳點則從産業結構尋求突破──6月10日,江蘇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討論並原則通過了新興産業倍增計劃、服務業提速計劃、傳統産業升級計劃。一系列相關政策性文件已出臺。三大計劃的實施引人關注,江蘇加快結構調整的思路清晰起來。

  轉型“路線圖”

  先人一步的江蘇人這樣理解轉型:必要的轉型需要一個過程,因為要放棄既有的東西,這條路很漫長。

  “從宏觀來説,發展創新經濟的內涵是發展動力點的基本轉變,即從要素啟動到創新啟動,改變過去以資源、能源、土地等要素作為動力的發展方式,這也是由經濟大省到經濟強省的根本性轉變。”至於具體如何轉型,錢志新給出的“路線圖”包含5個層面──産業、企業、人才、資本和機制。

  産業的背後是技術,技術的背後是人才,江蘇將人才作為創新型經濟的重要支撐。6日,江蘇省委機關報《新華日報》在頭版刊發文章《靠人才“第一資源”引燃“反應堆”》。江蘇省委書記梁保華曾指出:“對於江蘇這樣自然資源比較匱乏的省份來説,惟有人才資源是永不枯竭的資源,惟有人才優勢是最可依靠的優勢。”

  “530”計劃──5年內引進30名領軍型海外留學歸國創業人才──是無錫誠邀海外人才的一張“請柬”,它在“批量”複製著“施正榮模式”。一位無錫市的政府官員告訴導報記者,“當你來到無錫,不是意味著能拿到更多的錢,而是創業成功的幾率更大。我們是給科學家提供企業家的晶片,讓他們成為創業家。我們鼓勵創新創業,寬容失敗。”

  高層次人才是“轉型之要”,而轉型的主體則有兩個:政府和企業。導報記者走訪徐州市一些企業時,有企業家坦言:“企業升級不是靠買設備和增加人手,應當從技術、産品品質和服務上升級。”“企業的轉型需要一個過程。”錢志新認為,“目前是新科技大創業的時期,企業應縱向發展,而非橫向,廣種薄收是不行的,要精耕細作,做深做專做精。”

  此外,江蘇不少企業的發展了還獲得了風險資本的青睞,它們背後都有著VC/PE的身影。在蘇州工業園區已集聚了29家創投企業,煞是熱鬧,創投資本達到83億元。而政府則創新體制機制,並設立了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在投入上亮出大手筆:2009年,江蘇省科技經費投入680億元,佔全省GDP比重突破2%,連續兩年居全國第一。

  “各地都在加快轉型。江蘇在科技投入、科技創新上要加快,只有這樣長期才能看到效果。”葛守昆認為,江蘇需要加快第三産業的興起,同時第二産業的附加值要提高。

  産業結構突破

  站在江蘇版圖上,蘇南的經濟騰飛得益於天時地利之便,而作為另一極的蘇北也在淘汰和調整落後産能,為發展新興産業騰出空間。“騰籠換鳥”的調整使工業重地同樣分享到了經濟轉型的盛宴,這樣的轉身無疑增添了競爭的砝碼。

  2009年,江蘇GDP增速12.4%,經濟總量連續兩年居全國第二。在江蘇省統計局局長張衛東看來,江蘇2009年經濟增長強勁,除了投資貢獻大以外,還有就是新興産業成為江蘇經濟新的增長點。

  此言不虛。數據顯示:江蘇新能源、新材料、醫藥等六大重點發展的新興産業在2009年實現銷售收入1.52萬億元,佔工業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一舉超過20%,增加值佔GDP的比重也達到10%以上。

  “每個經濟週期都有一兩個領頭産業來帶動。”作為江蘇新興産業的積極推進者,2004年錢志新向江蘇省政府提出要將以光伏太陽能等為代表的新興産業,作為新一輪經濟發展的帶頭産業,得到了時任江蘇省省長梁保華的首肯和支援。

  發展新興産業,江蘇依然執著地走在路上。根據“新興産業倍增計劃”描繪的藍圖:到2012年江蘇省新興産業規模實現倍增,成為江蘇經濟的支柱産業和主要增長點。

  在通過新興産業“增量調整”的同時,形成服務業相應的配套優勢,是“三大計劃”的又一重點所在。2009年服務業增加值佔江蘇GDP的比重達到39.8%。江蘇省副省長張衛國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在江蘇省提出的服務業發展目標中,服務業水準的提升速度要高於製造業。“我們並不是要壓制製造業的發展,而是要更快地發展服務業,尤其是提高現代服務業的佔比。”

編輯:肖燕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