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首頁 要 聞 動 態 神七航太員 視 頻 各方反應 專家話神七 圖 片 中國航太 世界載人航太發展 航太小知識 神舟飛天歷程 祝福神七
 
 
 
 
輝煌成就耀太空——中國載人航太工程16年回顧
 
  來源:新華網      日期:2008-11-07 09:57

 
    新華網北京11月6日電(記者 鞏琳萌)16年前,中國載人航太工程正式立項。16年間,神舟飛船7次飛天,中國航太員3上太空。

  速度震驚世界,成就輝耀太空。中國,世界載人航太俱樂部的後來者,用最短的時間突破和掌握了載人航太的重大技術,建立健全了以工程專項管理為核心的管理體系,擁有了一支年輕的科技骨幹隊伍和初步完整配套的載人航太工程研製試驗基礎設施……

  7度飛天7次飛躍

  1992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常委擴大會議,做出了實施中國載人航太工程的戰略決策,確立了載人航太三步走的路線。從此,中國載人航太工程正式立項,代號“921工程”。

  “我們雖然起步晚,但不能照抄,要有中國特色的技術進步,從而迎頭趕上。”中國載人航太工程首任總設計師王永志説,“中國的飛船一上天,就要和國外搞了40年的飛船比翼齊飛,不相上下。”

  自主創新、跨越發展。正是在這條基本準則指導下,中國航太人奮起直追。

  僅僅過去7年,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蓄勢待發,載人航太發射塔聳立大漠,載人航太測控通信網和載人航太著陸場整裝待命。

  1999年11月20日,我國成功發射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實現了天地往返的重大突破。此後3年裏,神舟二號至四號3艘無人飛船試驗飛行連續獲得成功。發射、返回、測控、環境控制……一項項關鍵技術陸續突破,飛船技術狀態逐漸接近載人。

  “這是非常典型的中國式太空計劃。他們每次向前邁進一大步,很少重復飛行。”一名外國記者説。

  2003年金秋,在中國載人航太工程正式啟動11年後,中國航太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遨遊太空14圈後安全返回地面,中華民族實現了千年的飛天夢想。

  兩年後的又一個金秋,中國航太員費俊龍、聶海勝乘坐神舟六號飛船,在軌運作5天后返回地面,首次實現多人多天太空飛行。

  2008年9月27日,中國航太員翟志剛從神舟七號飛船上進行了太空行走,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航太員能從本國自主研製的航太器上獨立進行太空行走的國家。

  7度飛天,7次飛躍。每發射一次,就前進一步。在飛向太空的實踐中不斷完善、優化,這正是中國載人航太獨特的軌跡。

  中國載人航太後勁十足

  “只有發達的工業國家才能成功組織這樣的活動。”神舟六號載人航太飛行任務成功後國外媒體這樣評價。

  與其他航太大國相比,我國的工業基礎,元器件、原材料水準甚至單項技術都有不小的差距,但中國載人航太工程通過創新管理模式,通過航太系統工程的綜合整合,實現了“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這既是中國航太的一個鮮明特色,也是載人航太工程提供給全社會的寶貴財富。

  中國載人航太工程辦公室負責人介紹説,中國載人航太工程實施的是一種矩陣式的管理體系。“實行平時和飛行任務期間兩種管理模式,建立總指揮和總設計師的行政、技術兩條線:總指揮是進度、經費的總負責人,總設計師則是技術專家。”

  儘管全國有110多個科研院、所直接承擔載人航太核心研製建設任務,各系統、分系統、子系統的協作或配套單位更是難以計數。但,指揮和技術兩條線自上而下縱向貫通于工程總體、各大系統及其分系統子系統,加上各地載人航太辦公室的橫向管理,共同編織成矩陣式的龐大網路。所有參與單位、人員都納入網路當中,一個高效率的龐大系統躍然而生。

  這,對整個國家的組織管理水準起到了推動作用。如今,各行各業都在借鑒航太的先進管理經驗。

  在飛行實踐中成長起來的一支新的年輕的航太人才隊伍,更是讓中國載人航太自豪的無形資産,奠定了中國繼續進軍世界航太高尖端領域的人才基石。

  通過工程實戰的磨煉,一支能夠站在世界科技前沿的高素質科技人才隊伍應運而生。飛船、火箭系統中35歲以下的科研人員已佔80%,中國進入了航太科技人才星光滿天的繁榮時期。

  在一次次神舟飛行中歷練成長起來的新一代航太人,正在成為我國航太事業的堅強脊梁和高科技發展的開路先鋒。作為載人航太工程最重要的戰略資源,為我國航太事業實現新的突破積蓄著強大的發展後勁。

  載人航太改變中國

  載人航太涉及眾多高新技術領域,包括近代力學、天文學、地球科學、航太醫學、空間科學等學科,以及系統工程、自動控制、電腦、推進技術、通信、遙感、新能源、新材料、微電子、光電子等。

  這些領域與學科,都是一個國家科技整體進步的基石。

  載人航太工程開展以來,極大地帶動了基礎科學研究和材料、電子、機械、化工等方面技術的發展。中國航太科技集團的數據表明,我國近年來的1000多種新材料中,80%是在空間技術的牽引下研製完成的;有近2000項空間技術成果已移植到國民經濟各個部門。

  中國的實踐表明,載人航太已經成為技術創新的新驅動力。與物質上的推動相比,載人航太對國家和民族産生的精神推力則無法用數字計算。

  航太人創造輝煌成就的同時,還創造了載人航太精神,並已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載人航太是繼“兩彈一星”之後我國的又一重大工程,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載人航太發射的多次成功,增強了國家的綜合國力、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極大地提升了國家在國際舞臺上的發言權和地位。

  太空,是人類共同的寶庫;邁向太空的路,是人類共同的一次長征。在一個創造長征奇跡的國度,中國航太人正以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在太空越飛越高,越飛越遠。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