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首頁 要 聞 動 態 神七航太員 視 頻 各方反應 專家話神七 圖 片 中國航太 世界載人航太發展 航太小知識 神舟飛天歷程 祝福神七
 
 
 
 
神七載人航太先進事跡報告團活動綜述:天地交響
 
  來源:新華社      日期:2008-11-24 08:47

 
    新華社北京11月23日電(記者朱鴻亮)掌聲、鮮花、淚水、激動的人群和不願離去的聽眾……感動,伴隨著神舟七號載人航太先進事跡巡迴報告團5省之行的每一天、每一地。

  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天涯海角,北國之邊——在這個冬天,神七英雄們把載人航太的感人事跡和偉大精神,深深烙印在了無數被感動的心靈中。

  熱淚伴著心靈的震撼

  11月14日,海南省人大會堂,劉伯明代表航太員作報告。

  “在地面上很容易做到的事情,在太空卻變得很複雜。比如擰一個螺絲釘,如果著力點不對,就會出現螺絲釘沒轉,自己卻轉起來的情況。”説到這兒,語氣平靜的他突然頓住。

  寂靜,近10秒的寂靜後,聽眾發現:劉伯明分明是在落淚。

  英雄無語淚下!

  雷鳴般的掌聲,一遍遍響起。英雄哽咽,聽眾含淚。

  英雄也有落淚時,只是未到動情處。

  事後,劉伯明回憶:“説著説著,就回到了空中飛行的那段情形。想起出艙前艱難的操作,想起全體航太人付出的巨大努力,想起中國人終於實現了太空行走的夢想,感情很複雜、很激動……”

  在神七先進事跡報告團的每一場報告中,聽眾無疑都從英雄的複雜心情中感受到了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

  從稚嫩孩童到白髮老翁,從機關幹部、工人、農民到大、中、小學生,參加報告會的很多聽眾坦言,航太人的真實經歷和真切情感,讓他們倍受感動和鼓舞。

  在有2300余名聽眾的山東會堂,報告感人處全場鴉雀無聲,燈光下聽眾的淚花清晰可見;在有1000多名聽眾的太原工人文化宮,報告精彩處,掌聲如雷鳴般經久不息……

  “這是一次載人航太精神和偉大民族精神的深刻教育,也是一次心靈的洗禮。”山東省一名機關幹部説。

  為什麼人們的眼睛充滿淚水

  為什麼巡迴報告震撼了無數的普通百姓?為什麼載人航太牽動了全社會的目光?

  震撼人心的報告中,人們漸漸找到了答案——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中,酒泉衛星發射中心511名家在災區的官兵沒有一個人離崗;

  火箭人為攻克技術難關,短短3年內“試驗數據和報告可鋪滿百米跑道”;

  航太服研製人員嘔心瀝血,用不到4年時間兌現了“讓航太員穿著我們自己的艙外航太服出艙”的承諾;

  遠望三號船遭遇5次7級大風卻開闢出了屬於“遠望人自己的新航線”;

  飛船研製團隊晝夜加班,突破飛船系統的出艙關鍵技術;

  電子科技人員一絲不茍,打造出“放飛神七的風箏線”;

  空間應用系統攻堅克難,讓“太空中多了一雙看天地的眼睛”;

  挑戰身體心理極限、圓滿完成出艙任務的航太員誓言:“即使回不去,也要讓五星紅旗在太空留下永遠的瞬間!”

  ……

  “很多年沒有流淚了。這次,卻沒有忍住。”海口市民劉雙喜聽完報告後久久不肯離去,他説,“太不容易了。鍥而不捨、兢兢業業、勇於拼搏、淡泊名利,沒有一樣是容易做到的,可航太人都做到了。”

  在哈爾濱,電視主持人朱丹深情地説,從在荒無人煙的大漠建造中國第一座航太城,到在浩瀚無垠的太空留下中國人第一個足跡,是一代又一代的航太人“用智慧和生命架起了通往宇宙的天梯。”

  循著英雄的足跡

  偉大的事業孕育偉大的精神,偉大的精神推動偉大的事業。載人航太工程所孕育的偉大精神,將不斷注入中華民族騰飛的偉大事業中。

  聽完報告後,山西醫科大學王安琪説,要把航太工作者的精神融入日常學習生活中,激勵自己刻苦學習、砥礪進取。

  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的王秀紅説,作為基層科技工作者,今後要繼承航太精神,在自己的崗位上為載人航太事業作出更多貢獻。

  濟南軍區空軍某部指導員胥繼勇説,3名航太員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軍人的價值,是我們軍人的驕傲和學習的榜樣。

  山西、海南、陜西、山東、黑龍江等地幹部群眾紛紛表示,要把大力弘揚載人航太精神,作為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作為應對當前複雜經濟形勢的強大精神動力,踏實工作,努力奮鬥,推動當地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兩個月前,神七凱旋,我國空間站建設三部曲的第一樂章已然奏響;如今,中華大地上,一個更為宏大、更為激昂的樂章正在響起……

  這,是天與地的交響。這交響中,蘊含著的是一個偉大民族自強不息的靈魂。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