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首頁 要 聞 動 態 神七航太員 視 頻 各方反應 專家話神七 圖 片 中國航太 世界載人航太發展 航太小知識 神舟飛天歷程 祝福神七
 
 
 
 
特稿:太空行走那些永恒的瞬間
 
  來源:新華網      日期:2008-09-27 08:33

 
 

    新華網酒泉9月26日電  題:太空行走:那些永恒的瞬間

    記者  鞏琳萌

    神七飛天,把人們的目光又一次引向了茫茫太空——太空行走,到底是一種怎樣的感覺?

    “走著走著,星星開始躍進視野,一顆衛星從我頭頂飛過,這種感覺太美妙了。”美國女航太員佩姬惠特森這樣描述自己太空行走時的情景。

    從人類第一次進行太空行走到現在的43年間,全球共有300多名航太員曾漫步太空,他們用執著的腳步一次次喚醒沉睡的宇宙。

    人類第一次太空行走 航太員差點回不了艙

    1965年3月18日,蘇聯上升2號飛船。

    航太員列昂諾夫站在飛船門前,心臟無法控制地劇烈跳動。馬上,他就要代表全人類,邁向這扇門背後的世界了;而在那個世界裏,沒有路。

    “當時,我抓住艙門的兩副把手,慢慢地從飛船裏滑出來,”這位開創歷史的人後來回憶説,“下面就是萬丈深淵,地球的上方呈現出彩虹的顏色。我對自己能在地球上空飄蕩,而不會像一塊石頭那樣掉下去感到驚奇。”

    出了艙的列昂諾夫,就像一隻張開翅膀的海鳥,從飛船旁邊滑翔而過。

    他一個人在太空中飄浮了12分鐘。

    在那段孤獨的時間裏,列昂諾夫經歷了嚴酷的生死考驗。出艙10分鐘後,由於太空負壓,列昂諾夫的航太服開始像氣球一樣膨脹,使他難以自由活動。

    他不得不放棄艙外活動返回飛船。但是,龐大的航太服讓他幾乎無法穿越狹窄的艙門。在沒有徵求地面控制中心意見的情況下,他斷然將航太服內的壓力調低20%,冒著罹患“減壓病”的危險,最終返回艙內。

    列昂諾夫後來承認,當時他帶了自殺用的毒藥,如果在太空行走後不能返回飛船座艙,他將服毒自殺。

    記者點評:由於地面上無法完全模擬太空中的環境,種種意外使得人類這第一次出艙活動險象環生。列昂諾夫冒著生命危險踏出了第一步,他的壯舉告訴我們,勇氣是步入太空的敲門磚。

    阿姆斯特朗邁出了“一大步”

    1969年7月21日,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

    登月艙的門突然打開,指令長阿姆斯特朗走了出來。他定了定神,然後緩緩爬下扶梯。

    16分鐘後,他的左腳小心翼翼地接觸到了一片陸地——月球的表面。這是人們非常熟悉的一幕:阿姆斯特朗留下了人類在月球上的第一個腳印,他説,“這是個人的一小步,但卻是人類的一大步。”

    18分鐘後,阿姆斯特朗的隊友奧爾德林也登上了月面。兩人在月球上立了一塊金屬紀念牌,上面鐫刻著一行字:“西元1969年7月,來自行星地球上的人首次登上月球。我們是全人類的代表,我們為和平而來。”

    兩人在月面上一共停留了21小時18分鐘,其中行走和活動的時間為2小時21分鐘。出艙活動結束後,他們乘上登月艙飛離月面,升入繞月軌道,與留守在那裏的隊友柯林斯一起乘指揮艙返回地面。

    這是迄今為止最壯觀的一次太空漫步,人類首次行走于地球以外的其他星球。它的成功得益於3名航太員的齊心協力。

    當阿姆斯特朗走出登月艙時,奧爾德林為了防止艙門被鎖住,小心翼翼地只將它虛掩。而當他們2人都成為眾人矚目的登月英雄時,他們的隊友柯林斯正一個人坐在指揮艙裏,守著一台磁帶錄音機,心甘情願地忍受著人世間難以想像的孤獨,做了12圈繞月飛行。

    記者點評:上世紀80年代,流行天王邁克傑克遜曾模倣航太員太空行走發明一種舞步“太空漫步”,風靡全球。然而,與瀟灑的舞蹈不同,真正的太空漫步絕非一個人的精彩,而是需要幾名航太員密切協作才能完成的活動。

    “太空,我是女人”

    1984年7月25日。禮炮7號空間站。

    蘇聯女航太員薩維茨卡婭正在空間站外,進行修理裝配的操作實驗。她先用電子束切割一塊固定的金屬樣品,然後把兩塊金屬板焊接成一塊,並在上面噴塗一層銀。

    這個工作看似簡單,但要在失重狀態下完成並不容易。薩維茨卡婭用錘子釘釘子時,釘子的反作用力會將她彈開;用力擰緊螺絲帽時,螺絲帽的反作用力會推著她往相反的方向擰。

    試驗足足進行了3個小時。最終,薩維茨卡婭準確無誤地完成了操作,返回空間站。

    這是地球上的女性首次在太空中漫步並完成修理操作試驗。此時距離列昂諾夫的太空行走,已過去整整19年。

    薩維茨卡婭返回地球之後,被人們譽為“太空行走的女英雄”。但她對此很淡然,“從現在起100年後,將沒有人記住這件事情;如果有誰記住了,那麼對於曾經有人問‘婦女是否應該進入太空’這樣的問題,他會感到是多麼不可思議。”

    一年多後,薩維茨卡婭喜得貴子。這證明,太空行走對於婦女生育並無根本性影響。

    記者點評:女性進行太空行走究竟有何劣勢?沒有合適的衣服穿是一個重要原因。艙外航太服不分男女,40%的女航太員因為身材矮小穿不了航太服,從而痛失太空行走的機會。

    一個俄羅斯人,一個美國人

    1997年4月29日,和平號空間站。

    俄羅斯航太員瓦西裏齊布利耶夫和美國航太員傑瑞林恩格一前一後走出空間站。他們都身著俄羅斯航太服,一起在太空中漂浮。兩人先丟掉了空間站的垃圾,然後檢查了一些外部設備。

    這樣的景象在1991年蘇聯解體前是不可想像的。在美蘇長達40年的太空競賽中,雙方殫精竭慮爭奪各種“第一”,很少進行有效的合作,更不用説結伴漫步太空了。

    美蘇太空競賽的結果是:美國在太空梭的研發上獨領風騷,而蘇聯則在空間站建設上更勝一籌,如若雙方肯將優勢結合在一起,那麼其實都能更容易地實現各自重要的科學技術和操作目標。

    正是因為認識到了這一點,冷戰結束以後,美國和俄羅斯開始嘗試在太空領域取長補短、開展更多的合作。

    1995年至1998年間,美國的太空梭9次與俄羅斯的和平號空間站對接,先後有7名美國航太員在和平號上長期停留,他們中的5人分4次從和平號上進行太空行走,在艙外停留的總時間約為19個小時。

    而1997年,美國航太員和俄羅斯航太員終於有了第一次聯合太空行走。

    國際空間站開工之後,包括俄美在內的各國航太員結伴漫遊的次數越來越多。這是個好現象。宇宙如此靜美,人類怎能把陸地上的爭吵帶到天上?

    記者點評:太空探索需要高投入,一國實力有限,很難在太空之路上單打獨鬥,因此國家之間加強合作成為必然趨勢。正在建設的國際空間站就是一個明證,不過要取得國際空間站的“入場券”,沒有一點實力作基礎也是不行的。

    焦立中,華裔太空行走第一人

    1996年1月15日。美國奮進號太空梭。

    走出艙門的美籍航太員,有著黃色的皮膚、黑色的頭髮。他的名字叫焦立中,祖籍中國山東。

    這已經是36歲的焦立中第二次進行太空飛行。1994年,他帶著一面五星紅旗首度飛上太空。返回地面後,他把這面五星紅旗和在太空中拍攝的海南島東海岸的照片作為禮物送給中國,以此表達一個炎黃子孫的赤子之情。

    在1996年的這第二次太空飛行中,焦立中兩次漫步太空,累計歷時近13個小時。

    焦立中不僅是華裔航太員中太空行走第一人,也是行走次數最多的——曾先後6次漫步太空。

    繼他之後,另有兩名美籍華裔航太員——盧傑和張福林也進行了太空行走。其中,2000年9月,盧傑曾與一名俄羅斯航太員一起走到距離載人航太器30多米遠的地方,是華裔航太員中單次行走距離最遠的。

    記者點評:如今,深邃太空中,將再次出現龍的傳人的身影。隨著神七航太員屆時出艙,我國將成為第三個有能力讓航太員從本國航太器上漫步太空的國家。讓我們仰望星空,等待這一時刻的到來。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