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惠德:從“阿德餃子”到“龍鳳集團”

時間:2009-04-17 13:09   來源:海峽之聲網
  26年前,臺灣的朋友如果要問起“葉惠德”這個人的名字,那一定會與“阿德餃子”相聯繫在一起,因為那個時候,葉惠德在高雄一帶確實還只是夫妻拍擋賣餃子和湯圓。

  26年後,兩岸的朋友如果再提到“葉惠德”這個人的名字,那一定會與大陸的“龍鳳集團公司”、“上海市臺資企業協會會長”等稱謂連在一起了。

  葉惠德是怎樣將臺灣的“阿德餃子”變成一個在祖國大陸很具知名度的“集團公司”的呢?

  (一)窮則思變 放棄電腦賣水餃

  葉惠德1951年出生於臺灣高雄,家境貧苦。父親18歲時就從臺南到高雄港當碼頭裝卸工人。由於當時的貨船裝卸全靠人工作業,所以遇到下雨天就不能幹活,而父親是沒有固定收入的,一天不幹活,全家就一天沒有錢,就經常要“挨餓”。

  常言道,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從小,葉惠德的心裏就有一個意念,將來有機會一定要多賺一點錢,讓父母親和這個家早日擺脫貧窮。葉惠德共有7個兄弟姐妹,因為家境貧寒,其他兄弟姐妹的學歷都不高,唯有阿德(葉惠德在家中的小名)從小聰明伶俐,讀書刻苦用功成績好。其父母對他“網開一面”,原則上是“只要你能讀,我們再辛苦也讓你讀”。依靠苦讀的毅力,葉惠德在臺灣逢甲大學電腦係讀到本科畢業。

  為了減輕父母的壓力,葉惠德在學校讀書的時候,一到寒暑假就去在臺南的姐父家打工。姐夫開了一個做麵條、水餃的作坊,顧客多半是鄉鄰鄉親。

  日子一長,葉惠德對做水餃的整個製作過程就非常熟悉。那麼他怎麼會放棄所學專業把做水餃當作自己的人生之路的呢?葉惠德回顧説:“大學畢業,又當完兩年兵,我本來可以去臺灣政治大學研究所的電腦中心工作,但是薪金只有五千元新台幣。想想薪水這麼低,怎麼賺都不會有錢。於是我又到姐夫那裏幹了兩個月的活。在那次幹活中,我決定放棄電腦做水餃,離開姐夫到高雄闖天下。”

  帶著6萬元的本錢,葉惠德開始了在高雄的艱苦創業。他把家裏的客廳當餃子工廠。晚上做餃子,白天賣狡子,沒有雇一個員工。由於基本上沒有支出,初創時期的利潤還相當不錯,幾乎是賣一賺一。為了發展事業,他做了水餃後還到學校、單位、機關請大家試吃,然後給每人一張卡,裏面有訂購的電話號碼,必然一打電話他就送過去。許多顧客不知道他就是老闆,還常常塞小費給他。在臺灣,到了晚上10點、11點的時間,叫水餃的客人很多,這些食客一般都叫100個水餃,大概是80元錢。而葉惠德總是會拿到100元錢,這是客人給他的小費。葉惠德回顧説:“從創業的第一天起,我就陶醉在那種天天有收入,天天有錢賺的樂趣中。”

  就這樣,葉惠德的餃子事業一天天在成長。1884年,他在經過了7年的艱苦創業之後,終於擺脫了家庭作坊的生産形式,蓋起了第一個工廠。1987年,他生産的冷凍的食品開始外銷到日本和美國。1989年,葉惠德在臺灣蓋起了第二家工廠。

  (二)把握時機開闢大陸新市場

  到了九十年代初期,臺灣經濟開始減慢,市場趨於飽和,競爭越來越激烈。葉惠德憑藉長期做銷售業務敏銳嗅覺,感到在臺灣只能如此而己,沒有大踏步前進的條件。但是,看到那猶如雨點的餃子生産線,他開始為市場而憂愁。葉惠德夫婦想來想去,要發展只有出去投資。去哪?去愛吃餃子的人集聚的地方!

  為此,葉惠德夫婦許多華人集聚的地方,像東南亞的泰國、新加坡等等。經過考察後比較,他們最後還是選定了祖國大陸,感覺到這邊來才是未來發展的最好地方。葉惠德説:“當時我們看中了大陸的四個方面:第一個是同文同種;第二個飲食習慣相同;第三是有13億人口;第四個尤其重要,那時候的中國剛剛開放,未來的市場很有活力,整個中國好象一部大機器,正在運轉起來。”

  葉惠德第一次到上海是1991年11月。第二年小平同志南巡,整個上海正在宣傳“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發展才是硬道理”。當看到上海人就此開始的忙祿,葉惠德馬上聯想到自己在臺灣發展速凍食品時的興旺景象。於是,他經過臺灣“投審會”的審查,帶著首期330萬美金來到上海,開始了他的大陸投資,在上海建立第一個工廠。

  機會只給有準備的人。葉惠德的工廠建得很快,只花了不到一年的時間。1992年10月破土動工,1993年9月18日就投産銷售了。當月還剩下12天,營業額高達35萬人民幣。在談到當年的情況,葉惠德真有點眉飛色舞:“我們當時賣的價錢是很高的,記得當時‘亞新’、‘美心’賣的水餃是500克2元5角,我們認為自己的産品品質好,280克就賣了3元5角。第一個月營業額35萬,第二個月100萬,第三年就超過了4000萬了。記得我當時和滬方簽意向合同的時候,都未來可行性的分析是希望5年能夠達到4000萬,結果居然第一年就超過了4000萬。1994年,我們把上海做的産品銷到北京,在北京賣得也不錯。於是,我們1995年在天津建了第二個工廠。天津生産的産品主要銷往北京、天津、華北、山東、華北。”

  葉惠德説:“祖國大陸幅員遼闊,市場實在太大了。所以我們‘龍鳳’在大陸的上海、天津、成都和廣州開了4家工廠,設立34個分公司開展銷售業務。近年來,在速凍食品行業裏,我們的生産佔有率始終是第一。”

  葉惠德高興地告訴作者,他在大陸的第五個、第六個工廠也已經基本建成。其中第六個工廠廠區佔地100多畝,第一期的建築面積為2萬平方米,車間完全是封閉性的,所有設計和條件都會達到國際標準,包括JAS,HEEP等。這個主要是外銷任務的工廠是‘龍鳳’將來股票上市,用以引導資金投向的一個項目,是為了讓這個項目擴充‘龍鳳’的産品線和生産量。‘龍鳳’2002年的外銷數量增長了200%,每個月都有10個以上的貨櫃運到日本、美國、新加坡、英國、加拿大等。

  2001年8月,葉惠德的‘龍鳳’公司成立了股份有限公司。翌年4月,‘龍鳳’申請進入了為期一年的輔導期。

  有人問,由臺灣的“阿德餃子”到上海的“龍鳳’。企業由小變大的經歷,可謂是中小臺商謀求發展之楷模。葉惠德的成功秘訣究竟是什麼?

  葉惠德認為,企業從小到大的成功關鍵有三:一個是能夠把握機會點;二是要有遠慮;三是要創新。葉惠德補充説:“我剛剛到上海時只做水餃和湯圓,後來又做火鍋,還做過面點、點心等。你是一個領導者,一定要有創新。否則一些産品大家同時競爭後,價格會往下掉,而且會越來越沒有利潤。一個企業如果沒有利潤的話就沒有辦法發展,沒有辦法研發新産品。在上海競爭是比較激烈的,這時我要發展別人做不到的東西。比如我講的中式速凍連鎖店就屬於這個範疇。我們經常把用餐形式分為內食、中食、外食。中國有很多城市已經具有了這種外食的條件。如果我們把外食人口發展起來,這種創新就能夠創造附加價值,利潤就高,就像我們推出的‘魚芙蓉’和‘翡翠蝦湯圓’,這些都是利潤比較高的。”

  (四)不求奢華清清淡淡過一生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事業有成的葉惠德一直銘記的這句話,現在還是他的生活理念和準則。

  “一個人過慣了清苦的日子,要過豪華富貴的日子是很容易的。但是,,如果你過慣了奢華的生活,再要回到清苦的日子是很痛苦的。雖然我現在有了錢,可是我不敢保證我未來是不是有錢,所以我到目前為止,坐飛機還是坐經濟艙。我家裏吃飯,和我們臺籍幹部一樣,公司每月給800元伙食費。我和我太太兩人是1600,是吃不完的。我午飯在公司吃,晚上我們吃得很簡單,蔬菜是用開水燙的,基本上不用色拉油,不用油炒。魚是清蒸的,兩三個菜一個湯,吃得很清淡。”葉惠德如是説。

  葉惠德的大女兒在上海已經成家立業。小女兒在加拿大多倫多讀書,已經四年級了。談到大女兒,葉惠德高興地説:“大女兒不在‘龍鳳’,在‘龍廚’。如果把她放在‘龍鳳’,我的這些主管會把她寵壞的。所以我花了100多萬美金,成立了一個新公司——‘龍廚’。這是一個做餐飲的公司,給她一個小案子,讓她獨擋一面,去學習,去摸索。去闖一闖。闖得頭破血流也不要緊,可以得到經驗。在她實踐的過程中,我們也給她一點指導,叫她明白,人就是要把自己的需求降到最低,這樣才能一輩子平平安安,不會覺得日子難過,什麼日子都能夠過。”

  葉惠德説自己至今還是“隨遇而安”。每每出差,總喜歡住在自己公司的宿舍裏,與大家一起用餐。葉惠德不喜歡講排場,喜歡務實,實在。臺協盧灣區工委組織了一個資助殘障家庭的活動,葉惠德一齣手就是12000元,幫助了10人家。當有人問他這樣的錢一共有多少時,葉惠德卻回答説:“沒有統計,做善事是不應該統計的,我們有能力幫忙就應該幫忙。”

  “龍鳳”集團的股票即將上市。葉惠德的下一步目標也是明明白白:“在大陸建立綠色食品生産、加工基地;從事優質、高效、無污染的農産品生産;設立中式速凍連鎖店,讓顧客在家裏家外都可以嘗到龍鳳凰的美味!”

  2003年11月18日,再任上海市臺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會長的葉惠德在向作者描述“龍鳳”的發展戰略時,語氣鏗鏘,信心滿懷。(作者:鳳章、玉龍)


編輯:胡珊珊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