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兩岸三通新進展
字號:
春節包機第三次起航 兩岸“三通”人心所向

  時間:2006-01-25 15:11    來源:     
 
 

  2006年1月20日上午10時45分,臺灣中華航空公司一架編號為CI585的空客A333航班,安全降落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標誌著2006年兩岸春節包機正式開始。這也是繼2003年和2005年兩岸臺商春節包機之後,雙方第三次開通春節包機。

  ■第一次起飛:臺商強烈要求大陸積極促成

  2003年1月26日上午8時52分,一架臺灣中華航空公司的飛機,順利降落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成為自1949年之後首架依正常途徑飛抵大陸的臺灣民航班機,標誌著備受兩岸關注的第一次臺商春節包機自此正式拉開帷幕。

  與往常臺商返鄉不同的是,這次他們可以乘坐臺灣的民航客機,一機到底,雖然飛機仍然要經由香港、澳門轉停,但臺商不用下機,也不用在港澳辦手續,這樣可節省大約1個半小時的路途時間。

  臺商春節包機構想的提出,是在2002年10月。當時,島內國民黨籍“立委”章孝嚴提出在2003年春節期間採取包機方式運送大陸臺商返鄉過年,其建議得到廣泛響應。隨即,大陸亦作出積極回應。在臺灣方面拒絕大陸航空公司參與以及雙向直航的情況下,大陸方面採取靈活務實的做法,特事特辦,批准6家臺灣航空公司共16架次飛機從臺北、高雄經停港澳至上海往返接送臺商。

  2004年,由於臺灣當局仍堅持“經停第三地”、拒絕兩岸雙向對飛,並以政治分歧干擾和拖延春節包機的正常溝通,最終沒能繼續臺商春節包機。

  ■第二次起飛:雙向載客多點開放

  2005年1月15日,兩岸民航業者在澳門進行了溝通,就2005年臺商春節包機業務安排達成共識。確定2005年臺商春節包機採取雙向對飛、飛經香港不落地的方式進行,大陸航點從上海擴大至北京、廣州,由兩岸各6家航空公司參與飛行,雙方各24個往返航班,搭載對象為臺商及其家屬。

  2005年1月29日7時50分,中國國際航空公司CA1087航班從北京首都國際機場起飛前往臺北,首次實現了56年來兩岸航空公司客機不經停第三地,空中“直航”目的地。但是,所謂空中“直航”,包機仍需繞經香港飛行情報區,仍未實現真正的直航。

  2005年臺商春節包機與前一次相比,有四個方面的進步,一是實現了兩岸民航的雙向對飛;二是大陸方面的航點增加;第三,由原來中停港澳變成了飛經香港;第四,包機往返均可載客。

  ■第三次起飛:兩岸春節包機新特點

  2006年兩岸春節包機時間自2006年1月20日至2月13日,共25天;搭載對象除臺商及其眷屬外,擴大至其他往返兩岸持合法有效證件的臺灣居民;飛航地點大陸方面在原有的北京、上海、廣州3個航點基礎上,增加廈門航點,臺灣方面仍維持臺北、高雄兩個航點;包機承運人仍為兩岸各6家航空公司;飛行班次為雙方各執行36個往返班次,總計72個往返班次,比2005年的48架次有所增加;今年雙方協議,執行春節包機的航空公司可派業務、技術人員先期到包機飛航地點進行相關準備,並委託代理航空公司協助辦理相關手續。

  今年兩岸春節包機與前兩次相比,增加了所有持合法有效證件的臺灣居民均可乘坐春節包機、增加航班次數、大陸增加廈門航點、雙方可派業務和技術人員先期到包機飛航地點進行相關準備工作等新的內容。

  ■兩岸“三通”是人心所向

  2006年兩岸春節包機雖有進步,但它仍然是一個個案,不能完全滿足兩岸同胞的實際需要,對於兩岸一年300多萬人次的大規模交流來説,仍是杯水車薪,特別是未惠及持合法有效證件往返兩岸的大陸同胞。包機航點有限,飛行航路還需繞經香港飛行情報區,仍然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兩岸空中直航。

  其實,就在2005年春節包機結束後,大陸有關方面立即提出,希望包機能夠發展成為節日包機、週末包機或定期航班,並主張貨運包機也可以由兩岸航空公司共同參與,合作經營,實現利益共用和互惠雙贏。

  實現兩岸全面、直接、雙向“三通”,符合兩岸同胞的共同願望和根本利益,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特別是經過前兩次春節包機後,兩岸民眾對實現空中直航的期盼越來越迫切,現在已經到了應該採取切實措施,儘快加以落實的階段了。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編輯:李學斌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