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信 箱       vip會員        天 氣   
字號:
和平發展是主流

  時間:2007-12-28 17:18    來源:《臺聲》     
 
 

  對於兩岸關係來説,2007年是不平常的一年。黨的十七大召開,確定了新時期對臺工作的指導思想和主要任務;大陸繼續落實各項惠臺措施,推動兩岸交流向前發展;任期臨近結束的陳水扁當局,推行“臺獨”進入最後的瘋狂,兩岸同胞共同進行了反擊“入聯公投”的鬥爭。


  對臺政策在創新


  十七大報告系統、全面、深入地論述了對臺工作新戰略,在對臺政策上,集中體現了戰略機遇期的大政方針。如何處理好臺灣問題,擺正其在祖國和平發展中的定位,在當前形勢下顯得更為重要。祖國統一戰略和國家總體發展戰略、綜合國力必須是相適應、相配合的關係,必須服從和服務於國家的總體發展戰略。21世紀頭20年,對中國來説,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在這個重要戰略機遇期裏,對臺工作不僅不能鬆懈,而且還要進一步加強,因為臺灣問題如何演變不僅對“戰略機遇期”的長短、甚至對能否保障“戰略機遇期”都將産生至關重要的影響。處理好臺灣問題本身就是抓住戰略機遇期的一個關鍵環節,不僅可以為改革和發展創造更為有利的環境,而且可以使臺灣問題的解決難度進一步減小。按照國家總體發展戰略,抓住戰略機遇期,既可以加快經濟建設和政治改革的進行,又可以為開展反獨鬥爭,遏制“臺獨”挑釁、發展兩岸關係、促進和平統一提供堅實的基礎。總之,對臺工作和祖國統一戰略已經成為中國實現和平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十七大報告的對臺部分,根據兩岸關係的形勢和需要,提出了在對臺工作中具體落實戰略機遇期和平發展的總路線。一是貫徹科學發展觀,注重對臺方針政策的繼承和發展。50多年來,兩岸關係之所以能夠不斷前進,關鍵是對臺方針政策不斷隨著兩岸關係的需要而不斷創新。在堅持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盡最大努力實現和平統一、寄希望於臺灣人民等基本原則,保持對臺方針政策原則性、連續性、一貫性和穩定性的同時,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面對兩岸關係的新形勢、新問題和新任務,提出了許多新思想、新戰略和新要求,並且在十七大報告中進行了系統、深入的論述,提出“三個堅持”: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堅持現階段發展兩岸關係、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堅持新形勢下發展兩岸關係的“四點意見”。提出三大任務:打破兩岸政治僵局,達成和平協議;落實各項惠臺政策,推動直接“三通”;維護國家主權,反對“臺獨”活動。二是貫徹和平發展思想,首次在報告中提出“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題”的新主張,不僅指明今後兩岸關係的發展方向與目標,更標誌著對臺政策的重大理論創新與深化,有利於保障兩岸人民的共同利益,有利於維護臺海和平,有利於促進祖國和平統一。三是貫徹建立“和諧社會”思想,建立“和諧兩岸”,首次提出簽訂兩岸和平協議,鄭重呼籲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協商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簽訂和平協議的提出,為構建兩岸和平發展框架,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提供了條件。四是貫徹“以人為本”思想,進一步深化寄希望於臺灣人民的方針。十七大報告從兩岸同胞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建設共同家園的角度,提出“凡是對臺灣同胞有利的事情,凡是對維護臺海和平有利的事情,凡是對促進祖國和平統一有利的事情,我們都會盡最大努力做好”。五是貫徹維護國家主權的思想,進一步強調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兩岸同胞要共同反對和遏制“臺獨”分裂活動。


  十七大報告體現出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臺政策的原則性、大格局、新思路、新戰略和務實感,體現出作為新時期對臺工作指導綱領的政治、戰略和歷史高度,反映了全黨全軍全民的意志。只要認真學習、深入領會、全面貫徹政治報告確立的對臺工作新戰略,十七大提出的對臺工作目標一定能夠實現。


  “反獨”鬥爭在深入


  對於年內兩岸關係來説,陳水扁當局的“臺獨”活動不斷加劇,遏制“臺獨”的鋌而走險,成為兩岸同胞的共同任務。


  (一)“臺獨”進入瘋狂期


  進入2007年以來,陳水扁憑著7年來推行“臺獨”的慣性和加速度,以及任期即將結束、抓緊利用執政的最後機會推行“臺獨”的緊迫感,利用公共權力,使出渾身解數,極力進行分裂祖國的活動,留下一堆不光彩的記錄。
一是繼續宣揚“臺獨”。年內,陳水扁鼓吹“臺獨”、攻擊大陸、貶低泛藍軍的言行不斷。如“元旦講話”實質是“在鋪陳新的臺獨論述”。如3月4日,提出“四要一沒有”,即“臺灣要獨立、臺灣要正名、臺灣要新憲、臺灣要發展;臺灣沒有左右路線、只有統獨問題”。9月6日,在南投的約20分鐘的講話中,連續13次狂喊“臺灣本來就是臺獨”。10月16日,聲稱“臺灣人不是中國人,臺灣人民不是中國人民”,簽訂兩岸和平協議是“投降協議”。


  二是加快“臺灣正名”。2007年,是陳水扁當局利用最後的執政機會,集中強行推行“臺灣正名”和“去中國化”的一年。如2月9日,在當局指使下,“中國石油”、“中國造船”、“中華郵政公司”等公營企業,分別改名為“臺灣中油”、“臺灣國際造船”和“臺灣郵政公司”。如 7月21日,臺“教育部”開始從用詞角度,對中小學教科書全面“去中國化”。


  三是推行“法理臺獨”。就“法理臺獨”而言,到上半年,陳水扁當局的重點是策劃一批“臺獨”組織和“臺獨”分子,拼湊出4類15種草案,形式、內容有不同,但都是以“管轄主權”、“已經臺獨”、“制憲”或“修憲”、“公投”、改“國號”、“入聯”等作為理由和手段,圖謀把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


  四是制訂“臺獨”決議,在遊錫堃的具體操縱下,特別是在陳水扁的主持下,9月30日民進黨代表大會通過“正常國家決議文”。“決議文”頑固堅持“一邊一國論”,繼續鼓吹“正名制憲”和“入聯公投”。


  五是推行“入聯公投”。6月18日,陳水扁在會見美國一智庫負責人時,宣佈將在“總統”換屆選舉時一併舉行“以‘臺灣’名義加入聯合國公投”。作為“法理臺獨”的重要部署的“入聯公投”一提出,立即遭到海內外的反對。陳水扁變本加厲,利用執政條件,不惜與美國“較勁”,舉辦“9?15入聯遊行”、“10?24入聯路跑”、“11?03入聯晚會”等造勢活動,並且把“入聯公投”與正常的政務、外事、社會活動和選舉捆綁在一起。“入聯公投”成為陳水扁的最後瘋狂。


  (二)“反獨”出現新局面


  年內出現的“臺獨”新動向、新招數,嚴重危害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兩岸同胞堅決反對“臺獨”分裂活動,絕不允許任何人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把臺灣從祖國分割出去。 


  一是大陸強調“反獨關鍵年”。陳水扁的“臺獨”氣焰,表明今明兩年臺海局勢進入高危期,為了遏制“臺獨”的鋌而走險,大陸提出今年是“反獨關鍵年”。十七大確立的對臺工作新戰略,集中體現了中國人民反對分裂、推進統一的意志和決心。大陸反覆強調,臺灣問題涉及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是中國的核心利益。在這個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上,沒有絲毫妥協的餘地。大陸指出“決議文”是民進黨20多年來“臺獨”主張的繼續與深化,它將“公投”與“制憲”和“入聯”連接在一起,目標就是要“彰顯臺灣為主權獨立國家”。“入聯公投” 就是圖謀改變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的現狀,是為對內推動“臺獨制憲”、對外謀取國際承認創造條件,是借助國際舞臺和聯合國推進“法理臺獨”。為了更好的進行反對“入聯公投”的鬥爭,大陸在積極創造一個良好的“反獨”國際環境、鞏固“一個中國格局”的同時,強調將堅定不移地推動兩岸關係朝著和平穩定的方向發展,但絕不會坐視“臺獨”分裂勢力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把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活動,也做好了堅決制止一切‘臺獨’冒險活動的萬全準備。經過一年來“反獨”鬥爭的實踐,證明“反獨”是實現兩岸和平發展的基礎,和平發展是兩岸同胞共同追求的目標。


  二是國際“一個中國格局”穩定。進入2007年以來,陳水扁當局在國際間進行的“過境外交”、“入聯公投”、“臺灣正名”的活動,也讓國際間出現自覺維護聯合國憲章、維護各國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反對分裂勢力破壞國際格局的局面,聯合國和美國、俄羅斯、歐盟、日本等絕大多數國家一起,與中國結成“反獨”統一戰線。就美國來説,每逢陳水扁宣揚露骨“臺獨”言論和出臺“臺獨”舉措,美國負責對華政策的高官,總是站出來申明美國反對陳水扁當局破壞臺海現狀的立場和主張。特別是在陳水扁“屢教不改”、不斷強行推進“入聯公投”之際,美國高官直接對臺灣民眾“喊話”,要求臺灣選民自己作出選擇,制止陳水扁的挑釁行為。從內容上看,針對“臺灣正名”,美國方面表示,“美國不支援臺當局採取片面改變臺灣現狀或走向獨立的‘行政措施’,也不支援臺灣當局改變轄下單位實體的專用名稱”。針對“正常國家決議文”,美國方面指出,在現在國際條件下,“臺灣或‘中華民國’在當前國際社會都不是一個國家”。針對“入聯公投”,美國方面多次強調,“入聯公投”是“宣佈臺獨的一個步驟”,是“沒必要的挑釁”,只能升高臺海緊張情勢,只有“自尋失敗”。若臺灣執意辦“入聯公投”,美、臺互信方面會“付出代價”。中美兩國已經形成的反對“極端臺獨”的合作關係,成為國際“一個中國格局”的有效政治保障,有效遏制陳水扁最後的“臺獨”瘋狂。


  三是島內主流民意反對“臺獨挂帥”。陳水扁抓緊任期最後階段瘋狂搞“臺獨”,儘管在泛綠軍中有一定的支援度,但也讓廣大泛藍軍和中間選民加深了對“臺獨”危害的認識。對於年初陳水扁在以往基礎上加大力度進行的“臺灣正名”、“去中國化”,泛藍軍和廣大社會輿論出面進行正面較量,指出“推動中華郵政、中船等‘改名’政策,不只顯現民進黨的幼稚,更顯示它不管百姓和員工生活,只會操弄臺獨意識,升高社會衝突,實在非常可恥”。對於被陳水扁當局不斷拉高聲調、抬高聲勢的“入聯公投”,社會輿論認為陳水扁的目的有三:“入聯公投”成為陳水扁創造“臺獨成就”的新階梯,當然也成為“臺獨”勢力的希望所在;拉抬一直低迷的選情,“入聯公投”和“公投綁大選”既可以對泛綠選民進行深度動員,更是便於混水摸魚;設置自我保險,“入聯公投”可以把陳水扁和“極端臺獨”力量捆綁在一起,後者可以成為陳的“臺獨黨衛隊”,“入聯公投”成為變相的“保命符”。基於這三點,社會輿論認為“入聯公投”,只能帶來兩岸關係的新危機,只能帶來美臺互信的新障礙,只能帶來政局和社會的新動亂。總體上看,經過一年來“臺獨”的喧囂和“入聯公投”的鬧劇,“臺獨有害論”影響繼續增長,成為陳水扁執政危機和泛綠軍難有起色的主要原因所在。


  兩岸交流在前進


  觀察年內的兩岸關係,在大陸的有力推動下,各項交流衝破陳水扁當局的阻撓,在原有基礎上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


  (一)兩岸交流成績喜人


  兩岸經貿交流經過29年、兩岸人員交流經過20年的發展,已經達到較高的水準,年內又有新的提高。在經貿方面,據大陸統計,1月至9月兩岸貿易額為896.9億美元,同比增長13.8%,其中大陸對臺出口171.9億美元,同比增長13.8%;進口725億美元,同比增長13.8%,臺灣順差為553.1億美元。在臺商投資方面,據大陸統計,前9月大陸共批准臺商投資項目2480個,實際使用臺資金額11.4億美元。截至2007年9月底,大陸累計吸收臺商直接投資450.4億美元,按實際使用外資統計,臺資在大陸累計吸收境外投資中佔6.2%。人員交流也是這樣,前9月的臺胞來大陸超過300萬人次。在春節包機基礎上,去年國慶節兩岸達成“包機節日化”,今年3月及6月實現“清明包機”和“端午包機”。為便於包機飛行,大陸則開放了成都、杭州、南京、深圳、大連、桂林等第二批直航“包機”地點,並同時開放天津、福州、重慶、珠海、瀋陽、青島、貴陽等機場作為備降機場。5月1日起,大陸還允許臺灣所有飛行兩岸“包機”的航空公司,在所有開放大陸“包機”的地點設立辦事處或代表處。


  一年來兩岸交流取得的成就,為今後交流搭建了更多的舞臺,創造了更好的條件。


  (二)大陸認真落實惠臺措施


  年內大陸在促進兩岸交流方面做了許多工作。一方面大陸社會穩定和實力增長,為落實惠及臺胞的各項政策提供了強大的經濟基礎,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胡錦濤總書記指出,“‘臺獨’分裂勢力越是想把臺灣同胞同我們分隔開來,我們就越是要更緊密地團結臺灣同胞”。十七大報告更是從兩岸同胞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建設共同家園的角度,強調要繼續實施和充實惠及廣大臺灣同胞的政策措施,依法保護臺灣同胞的正當權益。在大陸的積極推動下,4月28日,第三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開幕。國共兩黨和兩岸學者專家,就在民進黨當局干擾和阻撓之下,就推動兩岸交流問題形成6項共識。隨後大陸推出13項惠臺措施。11月7日,“兩岸城市文化創意論壇”在京召開,廣電總局在會上還公佈了大陸影視産業2項惠臺政策,未來兩岸合拍的電視劇,將被視為大陸生産的電視劇播出和發行。大陸惠臺措施出臺,為擴大交流領域、提升交流層次,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保障。特別是在年內,大陸在如何落實惠臺措施方面,與島內生産企業和相關政黨一起,做了許多探討性、開創性的工作。在大陸的積極支援下,4月16日,首個全國性的臺商組織——全國臺灣同胞投資企業聯誼會(簡稱“臺企聯”)成立,成為協調臺商投資大陸和臺資企業在大陸的可持續發展的合作組織。


  (三)民進黨當局干擾兩岸交流


  隨著兩岸經貿關係日益緊密,臺當局也不得不有選擇地放寬對特定交流項目的限制。4月1日,臺“陸委會”宣佈開放澎湖與大陸“小三通”,大陸游客可經金門、馬祖前往澎湖旅遊。8月1日,臺“行政院”還開放受理大陸人士赴臺接受活體肝臟移植、關節置換手術等五項醫療服務的申請。8月底,臺“移民署”宣佈放寬大陸地區人民赴臺從事商務活動的規定。問題是陳水扁最後任期內的瘋狂“臺獨”行為,決定了大陸政策上的“干擾和阻撓”的基本立場。在臺企聯成立時,臺“陸委會”誣衊“臺企聯”,甚至揚言若發現“臺企聯”負有“統戰目的”,“將依法採取必要的處置措施”。6月11日,臺“內政部”再度縮減大陸配偶赴臺配額,將依親居留限制在每年12000人,長期居留改為每年7000人,定居人數減少到4500人。9月間,陳水扁當局以提出不合理要求、違反國際奧會的具體規定的方式,拒絕北京奧運聖火傳遞來臺。對於民進黨內有人提出放寬臺商投資大陸的限制的聲音,陳水扁等人進行全力打壓,聲稱在陳的任期內不可能有所改變。


  展望2008年,和平發展依然是兩岸關係的主題,擴大交流領域和提升交流層次依然是兩岸關係主流;“臺獨”作為陳水扁最後任期的最後瘋狂也將有充分的表演,處於高危期的“反獨”任務依然很重。(文/劉紅 發于《臺聲》雜誌2007年12期 總第277期)

 
編輯:jmzx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