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信 箱       vip會員        天 氣   
字號:
2007年兩岸教育交流——繼續加強

  時間:2007-12-28 09:37    來源:台灣網     
 
 

  2007年,兩岸教育交流合作繼續加強。四月底閉幕的第三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通過六點建議,其中第四點提到“積極促進兩岸教育交流與合作”,“大陸方面歡迎臺灣大專院校來大陸招生,併為此提供便利。繼續擴大臺灣學生在大陸就業的渠道。呼籲臺灣方面儘早承認大陸學歷。”國家教育部再提出歡迎臺灣高校來大陸招生,大陸將對赴臺就讀的學生提供必要協助。

  目前,大陸近百所高校與臺灣高校簽署了校際交流與合作協議,兩岸高校教師互訪、講學、任教不斷增多,一些臺灣知名學者還受聘到大陸高校長期任教。兩岸基礎、職業教育交流不斷取得新進展。大陸推出惠及臺生新措施後,臺灣學生報考大陸高校更為踴躍。據統計,今年共有超過2600名臺灣學生前來報考。  

  在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教育交流與合作目前已成為兩岸交流中最活躍、成效最顯著的領域之一。  

  關鍵詞: 惠臺政策  求學環境 大陸求職  開放雙贏  

 

  臺生求學大陸環境明顯改善

 

  05年以來大陸出臺了多項政策,不斷為臺生赴大陸學習提供各種便利:包括實行臺生同等收費標準和設立臺生獎學金,認可臺灣教育主管部門核準的臺灣高等學校的學歷等等,並且開通了專門的招收臺生的資訊網站,不斷為臺生在大陸學習提供各種便利。有統計表明,從1985年起,累計在大陸求學的臺生達2萬多人,在網際網路上查詢大陸高校動態的臺灣民眾高達23萬人次,足見臺胞對加強與大陸交流報有極大熱忱。每逢假期,臺灣至少有上百名大學生或者自費,或者參加民間團體的參觀團,訪問祖國大陸的知名大學。有些大學生甚至還集體請求學校安排類似活動。臺灣媒體評論指出,“到大陸”已不再是臺商、官員或金馬民眾的專利,“現在就連‘e世代’也加入行動行列”,“在島內新人類之間快速蔓延”。 

 

  高等教育交流成效顯著  

7月,臺灣教育工作者在“兩岸青少年基礎教育論壇”閉幕式上全體登臺高歌《望春風》邀請大陸同行臺北再相聚

  近年來,兩岸高等教育交流成效顯著,大陸已有近百所高校與臺灣高校簽署了校際交流與合作的協議,交流的內容不斷充實,合作的領域不斷拓寬,兩岸大學校長互訪頻繁,兩岸高校教師之間的互訪、講學也不斷增多。  

  目前,兩岸有70多所高校建立了校際交流與合作關係,不少高校通過校際合作方式,互派學生進行為期幾個月的互認學分的學習。大陸高校學科門類全,師資力量雄厚,基礎研究水準領先。臺灣高校資金充沛,科研設備先進,在研究和開發方面有豐富經驗,兩岸可以優勢互補。另外,兩岸同名及具有相同歷史淵源的學校,如清華大學、東吳大學、交通大學、中山大學等師生間的交流、學術討論情況也非常熱絡。這些都已為祖國大陸青年學子赴島內就讀創造了一定的條件和基礎。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與臺灣銘傳大學傳播學院在今年簽訂合作意向書,一致表示要大力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發揮地緣優勢,合作開展課題研究。  

  同時,兩岸基礎教育交流不斷發展,成為兩岸近年來教育交流新的熱點。在上海等地舉辦的兩岸基礎教育高峰論壇等活動,成為兩岸基礎教育界交流的重要平臺。與此同時,兩岸職業教育與交流和終身教育交流,以及兩岸社科學者間的交流均日漸活躍。  

  相關專題:兩岸青少年社會教育論壇

  大陸職場吸引臺灣上班族  

  根據在臺灣上班族中展開的類似調查顯示,有逾七成的受訪者認為臺灣當局應承認大陸學歷,主要的原因在於大陸臺生熟悉兩岸文化,擁有大陸資源、人脈以及全球視野。

  104人力銀行調查指出,1995至1999年間派往大陸的臺幹(臺籍企業幹部),其中三成一經公司徵詢後長駐當地,二成四是主動爭取,一進公司就被外派的比例僅一成四。然而,最近幾年“主客易位”,西進工作漸成趨勢。調查顯示,2000年以後,一進公司就被外派的比重已逾二成;因公司需要偶爾到大陸出差的比例,更由1995至1999年的11.8%,2004至2007年大幅成長至28.4%。

  同時,更有76.9%臺幹認為自己當初西進的時機絕佳,甚或希望提早幾年,而且越早成為臺幹的受訪者,這種傾向越明顯。

  有專家認為:臺灣新人在國際觀、靈活度和忠誠度三方面具絕對優勢,由於大陸歷練已成職場加分利器,建議臺灣新人可思考第一份工作就從大陸開始。   

  臺當局不承認大陸學歷阻礙交流

  但是,臺灣當局至今不承認大陸學歷。阻礙了兩岸教育交流的正常開展。臺灣當局在教育領域推行所謂“去中國化”的活動,也給兩岸教育交流投下了陰影。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島內大專院校的數量及招生名額急劇膨脹。目前2300萬人口的臺灣擁有高等院校逾150所(包括軍警院校及網路大學),研究生院更多達700多家,數量較十年前飆升3.5倍,每年生源容量約為31萬名。大專院校數量的急速增長,伴隨島內人口出生率的持續下降,形成強烈的剪刀差,令不少學校面臨招不到學生而被迫關門、教師大批失業的危機。

  大學校院協會去年曾討論招收大陸學生的相關問題儘管大陸同意臺灣各大學前往招生,但臺灣各大學仍須“當局同意 、政策能配合”,且招收大陸學生還涉及當局是否承認大陸學歷等問題。

  島內教育主管部門曾多次表示,若開放大陸學生來臺就讀,對臺灣則有安全之虞,會被滲透。官員們迄今仍在説:大陸學生來臺,出入境、停留時間、保證人、學費等配套措施十分複雜,且容後議。謝長廷今年六月也曾以學生競爭為由公開反對開放大陸學生赴臺就讀。

  兩岸教育交流展望——“能開放就雙贏”

   兩岸教育交流與互動對人才培養無疑是雙贏之事。其作為今年第三屆經貿論壇的一個新的討論專題出現,引起了兩岸教育界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隨著知識經濟社會的來臨,兩岸教育界都已深刻體會到,人才開發與培育,日益成為加強兩岸發展競爭力的核心內容。有島內學者呼籲:“兩岸宜以前瞻、宏觀的態度不斷檢討和修訂與兩岸教育交流有關的法令規章,以和諧共生的胸襟,提出完善的因應策略,實施行之有效的交流措施,共同提升兩岸教育品質,追求教育的卓越發展,開創兩岸教育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李徽) 

 
編輯:李徽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