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信 箱       vip會員        天 氣   
字號:
張寧:十七大對臺吹暖風

  時間:2007-11-08 08:04    來源:中國網     
 
 

  15日,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共十七大報吿中鄭重呼籲,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協商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

  近兩個半小時的報吿,激起了多達四十次的掌聲,最密集的掌聲出現在胡錦濤縱論解決臺灣問題時,千字左右的論述被五次掌聲打斷,持續時間達三十多秒。

  時値臺灣內部大選氣氛日漸加溫、兩黨“公投”激烈對撼之際,這篇被譽為“胡錦濤時代對臺工作主軸”的政治文件,波瀾不興,絲毫沒有被島內政治人物拿來大作文章的刺激性語言。

  報吿中的對臺政策,有延續也有創新,旣重申了前任總書記江澤民于1995年提出的八項主張,也加入了自己四年前發表的四點意見。

  “胡四點”開宗明義的第一點就強調:“1949年以來,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從未改變。這就是兩岸關係的現狀,這不僅是我們的立場,也見之於臺灣現有的規定和文件,不存在所謂大陸和臺灣誰呑倂誰的問題。”

  這樣的説法,較諸以往鄧小平、江澤民時代的相關論述,確是有進一步的發展。那就是目前反獨的任務優先於促統,“平等協商、共議統一”,應當成為兩岸政治立場的最大公約數:

  “任何涉及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問題,必須由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共同決定”,兩岸領導人若能共同發揮智慧與創意、善意,那麼兩岸和平發展有何不能?

  胡錦濤把“政黨交流”當成是他過去施政的一項成果(這也給了馬英九陣營相當的暗示,必須遵循連胡會建立的共識);同時不忘向後扁時代的民進黨菁英招手,強調願意同任何主張“一個中國”的政黨交流和對話。

  報吿在“入聯公投”問題上採取言詞方面的“冷處理”,反倒強調了臺灣人民當與大陸人民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個整體,共同決定臺灣的未來,所謂“軟的更軟、硬的更硬”,這一對臺工作的基本策略在十七大報吿中得到了更深入的詮釋和執行。

  反觀臺灣對十七大報吿作出的響應,陳水扁繼續胡扯甚麼“接受一中原則,臺灣就完蛋”的謬論,“陸委會”更是徒言塞責,把“兩岸貨客包機、中國觀光客來臺”等經濟議題談判遲滯的責任推卸到大陸方面,要求在不預設任何前提下,展開和平談判。

  國民黨方面的態度卻是相當耐人尋味,國民黨大陸事務部主任張榮恭表示,中共首度及正式把“連胡公報”的重要共識,提到黨的最高權力機構確認,有利於兩岸關係的長遠發展。國民黨主席吳伯雄也肯定胡錦濤提出“達成和平協議”的美好願景,並強調國民黨將堅持兩岸對等原則,建構兩岸和平穩定機制。

  但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馬英九一方面肯定“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是兩岸談判的基礎,一方面又嗆聲臺灣的未來,不論選擇走甚麼樣的路,都應該由臺灣人民共同決定,不關中共的事,也絕不容許中共干涉。

  馬英九的表態事實上也反映出臺灣島內政局及民意矛盾交織的複雜狀況。一方面渴望和平,厭惡空耗;一方面又因受到常年反共敎育的影響,對兩岸統一的前景有相當的疑慮。

  國民黨旣要堅持“九二共識”的旣有成果,又要發展“連胡公報”的重要共識,還要防止民進黨蓄意“抹紅”的誣衊,衝擊選情,實際操作難度非常大。國民黨內部幾大巨頭各自表述的妙處,似乎顯示他們已在島內惡劣的政治生態中學會了左右逢源、聲東擊西的前進戰術。

  首先,高層內訌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吳(伯雄)王(金平)體制的團結協作一向良好,這種表述差距是為了安撫島內政治光譜各大族群近乎南轅北轍的政治訴求。但情緖化的選舉語言並不能改變黨內對兩岸未來的旣有共識和長遠規劃,所以,也可以看出胡錦濤報吿對臺灣明年選後的新執政者是有所期待的。

  臺灣人民想要求和平,求發展,無論是從歷史淵源,還是從現實條件考慮,都必須與大陸人民結成堅實的整體。胡錦濤在報吿中表示,要擴大惠臺措施,落實有關臺灣民眾在中國大陸國民待遇等措施的法制化,並將在福建大力推動海西區的發展,以之作為對臺政策的試點地區。

  隨著經濟與文化交流的進一步融合,這股對臺暖風還將越吹越長遠——靑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任何阻撓歷史潮流的跳梁小丑都將葬身波濤之下。

 
編輯:田雲鵬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