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看安徽:“大建設”催生現代化濱湖大城市

時間:2009-05-24 08:25   來源:台灣網

  台灣網5月24日合肥消息 中博會期間,香港特首曾蔭權説,合肥給我的感覺很“生鮮”; 湖南省委書記張春賢説,合肥的變化太大了,現在的合肥太美了;家樂福全球副總裁羅國偉説,合肥是一個充滿魅力的現代化濱湖城市……無論是第一次到合肥的新朋,還是多次到合肥的老友,都對東道主發出這樣的讚嘆。

  “城市更乾淨了,道路更順暢了,街景更亮麗了,市民素質更高了。”大建設,讓外界重新認識了合肥濱湖新區一派簇新,希望勃發;徽州大道寬闊平展,車流如梭;金寨路高架橋巍峨壯觀,暢通八方;建設工地機鳴人歡,一片繁忙…… 置身合肥,放眼內外,處處感受到大建設的豐碩成果;洗禮思想,更新觀念,時時涌動著創新者的壯志豪情。如今,改革開放的合肥已經脫去昔日小家碧玉的面龐,繪製成一幅絢麗多彩的壯麗畫卷

  破題暢通城市“血脈”

  “建設現代化濱湖大城市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合肥既然是省會城市,就要增強輻射力、帶動力。”省委常委、合肥市委書記孫金龍接受媒體集中採訪時説,近年來,省委、省政府在分析、研究安徽發展的實際情況後認為,發展不足仍然是我們面臨的最大問題,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全省經濟缺乏中心城市的帶動。就安徽來説,合肥最具有條件成為這樣的中心城市。

  2006年,省第八次黨代會明確要求把合肥建設成為“現代化濱湖大城市”。合肥市從“立足全省、著眼中部、面向長三角”的戰略全局出發,迅速制定了“141”(1個老城區、4個城市副中心、1個濱湖新區)城市空間發展戰略,按照“新區開發、老城提升、組團展開、整體推進”的思路,力爭儘快把合肥建成一個輻射全省、崛起中部、承東啟西的區域性中心城市。

  三年前,合肥市幾大班子領導和所屬縣區、市直各部門的主要負責同志齊聚合肥市委黨校,共謀跨越式發展大計,作出了“三大推進”的決策。接著,合肥市就隆重召開首批40條城市道路建設動員大會,正式拉開“大建設”序幕。

  大建設從何入手?孫金龍指出,合肥作為省會城市,是安徽的窗口,眼光要長遠,必須堅持“世界眼光,國內一流,合肥特色”的標準,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打造獨具魅力的現代化濱湖大城市。 市委、市政府堅持交通先行,強攻主動脈,健全微迴圈,建設中環線,打通斷頭路。城市道路建設特別是在老城區,難度之大,可想而知,過去往往搞“就湯下面”,結果修過的路還是那麼寬,兩邊建築和景觀效果常常仍是老樣子,甚至連一些電線桿或舊設施仍杵在原地,今年建明年挖的事也常常發生。為了對城市、對市民負責,合肥市一改過去縮手縮腳、遇到問題“繞道走”的做法,交通優先、設施配套、景觀美化三者並行,建一條路就是一條風景線。 據統計,2006以來,合肥市大建設共安排新建擴建道路407條、橋梁83座,大建設總投入595.81億元,建設道路總長度約821.77公里。其中,已建成通車道路共326條,道路總長度約597公里,橋梁73座。全省第一條雙向14車道的徽州大道竣工通車;全省第一條高架路--金寨路高架橋于去年1月31日實現“雙貫通”,中環線全線貫通,全長9.1公里的東西大動脈黃山路已經通車;市區外環高速全線貫通,城市出入口通行能力明顯提高,“一環六射”高速路網正式形成;主城區路網完成“十字形”結構向“井字形”佈局的重大轉變;全省第一條公交BRT線路順利開通;“安徽第一路”長江中路綜合改造、蒙城北路、合安路、徽州大道、包公大道、長江路東大街竣工通車,以市區為中心,一刻鐘快速路網已經形成。所有工程完成之後,全市將形成一個暢通有序的交通網路。

  開創城建新模式  

  兩年之內,200多條(座)道路和橋梁的同時改造、建設,不能不説是一個城市的奇跡。而創造這一奇跡的關鍵,是合肥圍繞大建設的推進,開創的城建新模式。

   “從2006年初開始,合肥城市建設就醞釀新的投融資體制改革,當時提出了9字方針是‘籌得到、用得好、還得起’,同時還作出三個承諾,財政預算要優先安排民生工程,絕對不擠佔民生資金搞建設,不欠一分錢工程款和不發一筆逾期貸款。”合肥市市長吳存榮接受採訪時,為適應大建設的需要,合肥市堅持改革創新,出臺了政府投資項目管理暫行辦法,改變了以往的建設體制。通過成立土地儲備中心,加強了土地供應管理;通過投融資體制的改革,提升了融資能力;確立了規劃部門的龍頭作用,保障了大建設項目立項的科學合理性;成立了招投標中心,確立了有效最低價中標的原則,有效節約了建設成本;由重點局負責大建設項目施工的全過程管理,提高了工程的品質,加快了工程進度;成立了大建設管理辦公室,加大了綜合協調的力度。各項新舉措的實施,為合肥“大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為化解“錢從哪來”的難題,合肥對投融資工作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創新。2006年6月,合肥將原計委的建設投資公司、交通局的交通控股公司、建委的城建控股公司合併整合,成立城市建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通過資源整合和財政注資,使融資能力大大提升,保證了大建設的資金需要。同時通過爭取亞行貸款、發行企業融資債券、銀行降低貸款基準利率等方式,優化融資結構,大大降低了融資成本,改變了過去除開行貸款外,資金需求以短期融資甚至以流動資金為主的局面,並從根本上解決了以往拖欠工程款的問題,防範了融資風險。

  合肥市還通過改革創新,最大限度地提高政府建設性資金使用效率。招投標體制改革雖不是合肥的獨創,卻給大建設帶來了巨大的成效。合肥建立了統一的招標投標交易平臺,嚴格執行有效最低價中標制度。2007以來,大建設完成項目1115個,總預算價186.32億元,總中標價131.32億元,節約資金55億元。

  實踐證明,合肥市做到了“籌得到、用得好、還得起”。3年大建設,合肥融資300多億。隨著財政收入的提高,還貸能力越來越強,已建立了一個良性運作的投融資體制。

  今年, 受金融危機的影響,一方面,財政要“勒緊褲腰帶”過日子;另一方面,為保增長,合肥大建設仍要“玩命地幹”。吳存榮談到合肥市運作良好的投融資體系時充滿信心地表示:今年合肥大建設“不差錢”.

  發展優先群眾利益

  宿州路位於合肥市中心城區的中心,以前這裡破舊擁堵。僅僅一年時間,改造後的宿州路以嶄新的形象展現在省城市民面前,路面拓寬了,所有的電力、電信等桿管線全部入地,人行道採用花崗岩和紐西蘭面磚鋪裝,小花園式街景,令“老合肥”們嘆為觀止。

  一些市民談到大建設,紛紛表示説:“看到的比想到的好,想到的比宣傳的好。”廣大計程車駕駛員也反映,一些路段車流通暢了,開車時的視覺效果好了,收入也比以前提高了。很多外來投資者對合肥城市建設所取得的成果和合肥面貌所發生的變化大加讚賞,紛紛表示看到了合肥發展的潛力。

   “從根本上講,我們搞現代化濱湖大城市建設是為了什麼?就是要提升、改善城市環境,發展經濟,為合肥人民謀利益。”孫金龍書記道出了大建設更為深層次的內涵。

  合肥大建設始終堅持群眾利益優先,把人民群眾的長遠利益與現實利益有機結合起來。在“大建設”的過程中,他們採取了先拆違後拆遷、實行“三榜公示”等措施,公平、公正、公開、透明地做好拆遷安置工作。在拆遷安置房建設上,採取實物安置的辦法,每人平均安置面積是全國最高的補償標準:拆遷涉及農村宅基地的,按照每人平均45平方米的標準;對城市商品房,“拆一還一”且不需拆遷戶補差價,每人平均不足15平方米的補齊15平方米,異地安置的,按照距離遠近還可增加15%--20%不等的住房面積。每一個安置小區的規劃,市委、市政府都要認真研究。對市民和農民拆遷進行集中安置,並學習借鑒房地産商開發“花園式小區”的經驗,統一建設高層、小高層安置拆遷群眾。小區內水、電、氣配套一應俱全,綠地率達到25%-30%,使群眾居住環境得到根本改善。

  在大建設中,合肥一直在不斷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 這是一組閃爍民生的數字。2006年-2009年,合肥市投資20億,建設13座污水處理廠,新增處理能力56.2萬噸/日。2008年,合肥建設污水管網567公里;COD削減量4.44萬噸,COD減排量1.26萬噸;污水處理廠運作負荷率在全國36個大城市中,連續兩個季度排名第一;投資32億元,實施21個水環境治理項目,清溪路垃圾填埋場綜合治理工程獲“安徽人居環境範例獎”和“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2008年4月,國家環保部周生賢部長在合肥考察水環境治理時表示,合肥水環境治理“認識到位、資金到位、措施到位,是實實在在的行動,在全國都很有特點”。

  經過努力,合肥決心力爭3年後不再使城區一滴污水進入“母親河”--南淝河,實現合肥的碧水藍天!切斷、根除給“母親湖”--巢湖的主要污染源,實現巢湖的碧水藍天!

  做好“綠”文章,做好“水”文章,做好生態建設大文章。合肥決心把合肥建設一座“你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創建特色核心區

  “我宣佈,濱湖新區啟動區建設正式開工!”隨著孫金龍的一聲令下,2006年11月15日,受到社會各界關注的合肥濱湖新區啟動區奠基了。

  “我們搞城市建設,不存在重這個、輕那個的問題。” 孫金龍提出了這樣的觀點。他説,目前,合肥每年凈增人口17萬多,按每平方公里安置兩萬人算,政務文化新區規劃面積是12平方公里,最多也只能“裝”下一年多一點的凈增人口。爭取未來三五年內基本建成政務文化新區,然後從事城建的原班人馬全部轉移到濱湖新區。

  家小建家,市小擴市。 將合肥打造成現代化濱湖大城市,是歷史發展的趨勢,是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全省人民的希望。

  據説孫金龍任職合肥市委書記後不久,便調閱了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為省城做的一個調研報告。這份報告稱,合肥老城區5平方公里土地上,平均樓層高度僅僅只有4.2層,人口密度已達到3萬人/平方公里,這個人口密度甚至要超過東京。他當時就下了決心,合肥的城市發展必須尋找到更為廣闊的空間。

  在政務文化新區面臨基本建成、而合肥城市發展又亟待“擴容”的情況下,孫金龍把眼光瞄向了巢湖岸邊。

  兩年多來,新區建設快速推進,新區輪廓在一片田野荒岡上漸次呈現、初展英姿。 市政公用基礎設施日趨完善,11條市政道路已全部建成、投入使用;水、電、氣、通信等各類管網同步鋪設到位;日處理1萬噸的小型污水處理廠已開工建設;入湖河道整治及巢湖沿岸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程已經啟動。為滿足老百姓對優質教育、醫療資源的渴求,擴大優質資源規模,合肥一中、四十六中、師範附小3校整建制遷入濱湖新區,使其獲得了新的發展空間。 建設了擁有3000床位規模的三級特等醫院--合肥中心醫院等。

  濱湖新區,生機勃勃,前景燦爛。國家審計署副審計長令狐安同志在考察濱湖新區時,對其基礎設施優先,社會事業優先,群眾利益優先,聚集人氣優先的做法給予肯定。他説,“四個優先”破解了城市建設難題,值得在全國推廣。

  大建設,一座和諧新城已具雛形;“大建設”正改變著合肥的形象,關係到合肥未來的發展走向。“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眼下,合肥市委、市政府正引領合肥人民團結拼搏,在大建設中,去實現現代化濱湖大城市的美好願景。(記者  劉冰石 )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