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合肥市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時間:2009-05-24 08:33   來源:台灣網

  台灣網5月22日消息 合肥地處江淮之間、巢湖之濱,是一座有著2000多年曆史的古老城市,也是一座新中國誕生後迅速發展起來的新興省會城市。現轄肥東、肥西、長豐三個縣,瑤海、廬陽、蜀山、包河4個區,以及國家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新站綜合開發試驗區等3大開發區。解放初,合肥僅是5萬人口、5平方公里的縣城規模,經過60年的發展,目前城市總面積7047平方公里,總人口501萬;城市建成區面積280平方公里,市區常住人口270萬。

  “十一五”以來,在科學發展觀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省內外兄弟城市的大力支援下,合肥市緊緊抓住産業轉移、中部崛起等戰略機遇,銳意改革,強力實施“大發展、大建設、大環境”,努力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現代化濱湖大城市建設邁出了堅實步伐。2006-2008年,合肥市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在全國省會城市中均居前三位,特別是2008年,合肥市地區生産總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産投資、地方財政收入等四項指標增幅均居全國26個省會城市第一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兩項指標增幅居第二位,總量位次排名也進一步提升。全年實現地區生産總值 1664.84億元(省內經濟首位度為18.8%,比上年提高0.7個百分點),增長17.2%,分別高於全國、全省8.2和4.5個百分點,總量首次超過南昌、昆明,位居全國省會城市第15位。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606.3億元,增長26.3%,超過太原、哈爾濱,位居全國省會城市第13位。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1838.6億元(佔全省份額27.1%),增長40.3%,超過長春、鄭州、石家莊,躍居全國省會城市第9位。地方財政收入160.94億元(佔全省份額22.2%),增長57.8%,超過西安,位居全國省會城市第13位。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為15591元,增長16.1%,超過太原,位居全國省會城市第12位。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為5368元,增長19.7%,超過長春、海口,位居全國省會城市第17位。

  今年以來,在全國經濟增長整體放緩的情況下,合肥市全力以赴保增長、保穩定、保民生,取得了明顯成效。1至4月,全市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25.59億元,增長24.6%;完成固定資産投資737.47億元,增長35.3%;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8.83億元,增長19.8%;完成財政收入101.39億元,下降2.5%,其中地方財政收入53.78億元,下降5.4%;實際利用外資4.41億美元,增長5.9%。

  近年來,圍繞奮力崛起、勇當先鋒、爭先進位的要求,我們著力破除發展進程中的主要矛盾,突出狠抓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一、堅持解放思想,大力推進改革開放

  凝心聚力、創新思路,敢於打破束縛發展的條條框框,破除妨礙發展的體制弊端。只要有利於發展、有利於推動工作、有利於人民福祉的,我們就努力去做。歸納起來,主要是十二項改革和八項開放措施。

  在深化改革方面:一是改革城鄉規劃管理體制及土地管理體制。調整了城市發展規劃,確立了“141”城市空間發展戰略。不斷探索和創新土地管理體制,推進土地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去年,合肥市正式被國土資源部批准為全國唯一的節約集約用地試點市。二是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整合資源,組建新的建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建立統一的融資平臺,融資能力從2005年不到20億提高到目前350億以上,政府債務餘額佔財政收入和GDP比重呈持續下降趨勢。合肥市融資一直堅持“借得到、用得好、還得起”的原則,同時,確保政府工程不擠佔民生工程搞大建設、不拖欠工程款(特別是農民工工資)、不發生一起逾期貸款。三是改革城市建設管理體制和招投標制度,創新建設拆遷安置思路。成立了統一的市招投標管理中心,對建設工程項目實行有效最低價中標,對産權交易、土地拍賣等出讓項目實行有效最高價中標,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在拆遷安置工作方面,通過“先拆違後拆遷”、拆遷實行“三榜公示”、“兩級認照”等措施,自覺接受群眾監督,降低拆遷成本,提高拆遷速度。對建設項目從規劃設計、審查立項到招標施工實行“六分開”,保證項目進度和施工品質。“大建設”以來,合肥沒有發生一起因建設品質問題造成的重大安全隱患,沒有發生一起重大腐敗案件。四是改革行政審批制度,大力清理行政許可事項和政府性文件,市級行政許可事項由353項減至220項,下放120多項審批許可權。五是改革財政管理體制,全面建立公共財政體制,實行“統收統支”,取消市本級行政機關和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帳戶876個,對市直機關公務員津補貼實行統一發放,節約了開支。今年,我們將推進公車管理制度等改革,進一步減少公共開支,減低行政成本。六是推進事業單位和政府機構改革,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在全省率先完成了生産經營性事業單位轉企改革。去年上半年,在全國率先試行公務員跨部門交流輪崗工作,市直82個部門的1632名公務員走上新崗位,交流輪崗面達到25.8%。七是強力推進合鋼、美菱、榮事達、國風等市屬大企業改革重組。2008年,12戶大企業大集團改革攻堅取得重大突破,涉及企業法人208個、職工5.41萬人,支付改革成本24.56億元,除公用事業企業外,市屬國有企業改革基本結束。八是制定出臺一系列支援社會經濟發展的政策體系。如新型工業化發展的1號文件、18號文件、現代服務業的50條措施、現代農業發展的53條政策及自主創新等發展政策體系。特別是去年下半年以來圍繞保增長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發展。九是依託科技創新型試點市建設,加快科技體制改革,整合科技資源,探索建立科技創新的新體系。十是推進城鄉統籌投入機制改革,整合改進支農方式。每年市財政預算內安排3.5億元以上用於支援三縣發展,預算外通過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延伸水電氣熱及污水管網,特別是支援三縣工業園區建設。十一是推進教育投入及管理體制改革。一次性投入建設40多所中小學,均衡優質教育資源,濱湖三校、新八中建設都是最高標準的規劃。重視解決農民工子女就讀問題,全市70多所中小學招收農民工子女。快速推進職教基地建設,已有17所院校簽約入駐,完成投資10億元。十二是推進節能減排支援措施改革,落實六大行業、38家耗能大戶節能技改項目;積極推進河道整治及污水截流工程建設,開工建設一批污水處理設施。目前,城市日污水處理率接近70%,預計到明年底,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將達95%以上。合鋼等重點企業已實現“零排放”。加強固體廢棄物處理和大氣環境治理,關閉90多家小鍋爐,加快推進城市集中供熱及計程車、公交車的“油改氣”。

  在擴大開放方面:一是在合肥海關全面推廣泛長三角“屬地申報,口岸驗放”區域通關改革,實現與長三角城市一體化快速通關,顯著提高了通關效率。二是開通“港澳自由行”,大大密切了與港澳地區的聯繫。三是推進機場對外開放,引進海航集團等增開至香港、韓國航線,開闢了對外交流新通道。四是依託區域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積極構建區域物流中心。目前,合肥鐵路集裝箱每週都能通往上海。五是建立旅遊城市聯盟,打造旅遊中心城市及集散地。與巢湖、六安兩市聯手打造泛巢湖國家旅遊區;與合銅黃高速沿線六市共築大旅遊。去年全市實現旅遊總收入130億元。六是與上海、杭州等城市共同發起組建長三角會展城市聯盟,打造區域性會展中心。2008年共舉辦廣告節、家博會等各類知名會展120場。上個月我市成功舉辦了第四屆中博會,這是合肥乃至我省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一次展會。七是積極開展國際友城間交流,構築文化、體育、科技、經貿交流合作平臺。特別是與歐洲、美洲、大洋洲的友好城市聯繫進一步密切。去年與智利聖地亞哥、韓國瑞山市締結為國際友好城市。八是整合招商資源,提升招商實效。近幾年共組建六批2000多個招商小組,重點針對長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區開展駐點招商。2008年實現招商引資總量782億元,增長36.8%,是“十五”總和的1.9倍;新批外商投資企業69戶,實際到位外資12億美元,增長18.6%。我市固定資産投資一直保持高速增長,其中40%都是招商引資帶來的增量。

  二、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加快推動新型工業化

  2004年11月,合肥成為國家唯一的科技創新型試點市,目前正在建設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合肥科技創新的優勢成就了高科技産業的高速發展。2008年,全市高新技術企業已發展到501戶,高新技術産業産值達到1057億元,分別比“十五”末增加177戶和569億元,佔全省總數約40%,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317億元,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52.3%。合肥現在形成的主導産業有:一是工程裝備機械。全國最大的挖掘機、叉車工廠都在合肥,重裝變壓器、鍛壓裝備位於全國前列。二是汽車産業。合肥年産三十多萬輛車在全國名列前茅,有江淮、昌河等諸多大企業。三是家用電器。合肥是所有城市中集聚家電品牌企業最多的城市,除了本土美菱、榮事達等企業外,長虹、海爾、格力、美的、三洋等在合肥都有生産基地。合肥家電産能在全國進入前三位,配套産業發展也很快。另外,還有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等新興産業,包括食品加工産業。目前,我市正在依託現有産業基礎,以各類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為創新主體,著手規劃打造公共安全産業。

  在加快工業發展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以科技創新為先導,一手抓新型産業培育,一手抓傳統産業改造。目前,正在加快推進京東方六代線、熔安動力、大陸輪胎、合肥電廠6#機組、馬鋼200萬噸薄板、中鹽紅四方、黃山精品煙、中鋁30萬噸電解鋁等一批超20億元乃至上百億投資的重大項目。我們的目標是,力爭到明年底,打造出汽車、家電兩個千億産業,經開區、高新區兩個千億産值園區,江汽集團、合肥海爾等10戶超百億元企業。

  三、開展“大建設”,打造一流發展平臺

  從2005年7月起,歷時一年多開展“大拆違”,共拆除各類違法建設1380多萬平米。從2006年3月開始,以道路交通等為重點開展“大建設”,截止目前,累計項目總投資328.31億元,相當於“九五”、“十五”時期城建總投資的2.03倍,集中完成了530項城建工程,奠定了現代化濱湖大城市的框架。區域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取得重大突破,合六葉、合淮阜高速、寧西鐵路、合寧、合武高鐵建成通車;新橋國際機場、合肥港綜合碼頭、派河碼頭及航道疏浚工程開工建設;合蚌客運快線、高鐵站、南環線、火車站改造等工程即將全面啟動;合寧高速擴建加速推進,105公里的外環高速全線貫通,“一環六射”高速路網正式形成。城市出入口道路、“141”組團“一刻鐘快速交通網”及主城區路網工程建設進一步加快。合肥正在建設東、西高架,力爭在15分鐘內從一環到達各個出城口,並適時開建軌道交通一號線。長江中路等綜合改造全面完成,主城區骨幹路網由“十字型”轉為“井字型”佈局。從2006年11月起,按照“四個優先”和注重環保的原則,高起點規劃、快節奏推進濱湖新區建設,目前,累計完成投資176億元,建成區域拓展到8.23平方公里,路網圍合面積30平方公里,房建開工面積668萬平方米。穩步推進危舊小區、城中村改造以及水、電、氣、熱等市政公用設施改造,抓好拆遷復建點建設。以“水”、“綠”為重點,高度重視城市環境綜合治理。從去年起計劃投入60億元,實施“水環境治理工程”,力爭2010年底實現基本不讓一滴城市生産生活污水流入巢湖的目標。目前在建、續建項目20個,總投資32億元;六條河道治理全面啟動,望塘二期、十五里河等大型污水處理廠加快建設。到明年底,合肥城市污水處理率要達到95%,所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要全部達標排放。

  四、堅持城鄉統籌,加快縣域經濟發展

  堅持以城帶鄉,大力推進“縣域突破”戰略。2008年,全年累計投入涉農資金14.2億元,其中市級財政預算內資金5.4億元,增長23%。初步實現城鄉規劃、産業、基礎設施等對接,城市公交車直達肥東、肥西縣城及長豐縣雙墩鎮,城市公交通達一半鄉鎮。2007年以來,三縣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均高於全市平均水準,已成為全市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2008年,三縣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固定資産投資均突破百億元,縣域經濟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24%。縣域工業發展勢頭強勁,一批鄉鎮工業園區迅速崛起。農業産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現代農業呈現出規模化、特色化發展特徵,其中畜禽規模化養殖比重達75%。農業産業化步伐明顯加快,新一輪市級以上龍頭企業發展到183家。貫徹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創新土地流轉做法,中央電視臺對此進行了連續報道。新農村建設繼續紮實推進,“十鎮百村”工程市級示範點擴大到152個,“村莊環境整治”、“四清四改”、“生態村創建”以及“清潔家園、綠化鄉村”千村百日行動深入開展,農村生態及農民居住環境顯著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農村公路總里程突破8000公里;村村通水泥路率、通班車率分別達95%、96%,農村飲水安全覆蓋率達到80%。

  五、打造一流發展環境,構建資本匯聚的“洼地”

  積極營造優良的政務環境、誠信環境、人文環境和生態環境,樹立正確的發展導向。開展“效能建設年”等活動,力爭把合肥打造成為中西部乃至全國審批環節最少、辦事效率最高、服務意識最強的地區之一。2008年,我們將原有85個政務類和公用事業類服務熱線整合為“12345”,一條熱線找政府的格局初步呈現。全面清理涉企收費,免收37項行政事業性收費。加強社會法制環境建設,堅決依法辦事,對851件政府規範性文件進行全面清理。加強商業環境建設,嚴厲打擊商業賄賂、欺詐及強買強賣和不正當競爭。加強治安環境建設,重大案件發案率持續下降,合肥在全國661個城市中安全指數排名第12名。強化誠信環境建設,政府不干預企業正常經營,承諾的事情嚴格兌現。通過近年來的效能建設,我市的投資環境明顯改善,成為吸引外來投資者的重要因素,先後被評為全國投資環境50優城市、跨國公司眼中最具投資價值的中國城市、浙商(省外)最佳投資城市。

  六、堅持以人為本,大力實施各項民生工程

  高度重視社會建設,努力把經濟發展成果更多地體現在改善民生上。繼2007年投入5.6億元實施12項民生工程後,去年,我們又進一步拓展內容,提標擴面,實施28項民生工程,涵蓋低保救助、醫療衛生、交通教育、住房保障、勞動就業等多個方面,全年各級財政投入資金28.4億元,惠及城鄉居民400萬人。今年,我們將實施民生工程擴大至36項。近三年全市新增城鎮就業崗位24.2萬人,基本消除城市“零就業”家庭,實現了勞務用工輸入大於輸出的歷史性變化。城鎮居民、城鎮職工的醫療保險參保率分別為100%和82%,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6%。城市低保實現應保盡保,農村低保覆蓋率不斷擴大。集中規劃建設5所三甲醫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實現全覆蓋,改擴建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114所。啟動16個大建設復建點,建築面積252.5萬平米,累計開工建設經濟適用房53.2萬平米,6924戶廉租住戶實現應保盡保,群眾安居條件大為改善。

  縱向比,合肥的發展變化是明顯的,橫向比,特別是與先發地區相比,合肥的發展任務還很重,仍需要加倍努力。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們將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大、十七屆三中全會及胡錦濤總書記視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咬定既定的目標不放鬆,堅持成功的做法不動搖,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加快把合肥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先進製造業基地、高新技術産業基地、現代服務業基地和獨具魅力的現代化濱湖大城市。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