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情簡介

時間:2009-05-22 10:10   來源:中安線上

 


包河公園
 


廬州夜色 


 


三河古鎮


 
  古城新姿態 (徐本蒼)

  鄰八百里巢湖,居千里江淮之中;安徽省省會合肥——一座正在崛起的現代化濱湖大城市。作為全省政治、經濟、文化、商貿、交通和資訊中心,合肥享有“包公故里、科教基地、濱湖新城”之美譽,因東、南淝河在此交匯,故曰“合肥”;因明清時為廬州府治所在,故別稱“廬州”。

  合肥位於中國中部(北緯32,東經117),長江淮河之間,巢湖之濱,泛長三角區域西端;通江達海,承東啟西,貫通南北,連接中原。合肥位於亞熱帶到暖溫帶的過度帶,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約為1000毫米,年平均溫度15.7度,全年無霜期230天。

  合肥市域總面積704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01萬人。現轄肥東、肥西、長豐3個縣,瑤海、廬陽、蜀山、包河4個區和國家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及新站綜合開發試驗區3大開發區。

  合肥是全國重要的交通樞紐城市。

  合肥古有“江南唇齒,淮右襟喉”、“江淮首郡、吳楚要衝”之稱,歷為軍事重鎮和兵家必爭之地。今為沿海之腹地、內地之前沿、“泛長三角”經濟區天然成員,以合肥為圓心、半徑500公里範圍內,覆蓋中國東、中部7省1市,近102萬平方公里、5億人口,是中國經濟實力最強、發展活力最足的經濟區域之一。

  合肥是全國重要的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立體化交通網路日臻完善。東有合寧線連接南京、上海,西有合武線通往武漢、成都,未來向北經合蚌專線接京滬高鐵,南向通過京福客運專線連通贛、閩。合寧、合武高鐵已開通運營,合肥到南京僅需45分鐘,到上海、武漢只需2個多小時,合肥由此駛入高鐵時代,躍居為全國高速鐵路網的中心樞紐城市。206、312國道和合寧、合徐等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到南京僅需2個小時,到上海、武漢等僅需4-5個小時。合肥是交通部規劃中的內河航運中心,正在建設的合肥港綜合碼頭和通江航道疏浚工程,將使合肥通江達海。合肥駱崗機場是全國重要的國際備降機場,開通包括香港在內的30余條國內航線和直通韓國首爾的國際航班,到上海只需40分鐘,到北京、深圳、香港只要一個半小時,一座新的4E級機場——合肥新橋國際機場已開工建設。

  合肥城市綜合承載力不斷增強,自2005年起,強力推進以道路等基礎設施為重點的“大建設”,交通升級氣勢如虹,至2008年底已新建改建道路192條、橋梁99座。目前,一環暢通工程快速推進,城市中環、外環高速全線貫通,金寨路高架橋快速建成,“一環七射”高速路網正式形成,全面拉開了合肥市現代化濱湖大城市的路網新框架。

  合肥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合肥是一座綠色城市、生態城市,1992年成為國家首批命名的3個“全國園林城市”之一。城市綠化覆蓋率43.93%,每人平均綠地面積11.44平方米。漫步合肥,山水相依,全城皆綠,空氣清新,四季飛花。“園在城中、城在園中”的城景交融格局,為全國所獨有。綿延8.7公里、面積137.6公頃的敞開式環城公園,構成了環繞老城、連接新區、水陸相依的獨特景致,宛如一條翡翠項鍊鑲嵌于城市之中。

  合肥,是全國優秀生態旅遊城市。國家4A級旅遊景區包公園、合肥野生動物園、徽園等旅遊景點獨具特色。逍遙津、大蜀山、紫蓬山、岱山湖、三河古鎮等景點風光旖旎,佔地約1000畝,總投資5億元的中國首個(合肥)非物質文化遺産園已破土動工,建成後將容納安徽非物質文化遺産以及全國各地的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産。合肥還是安徽省重要的旅遊集散中心,周邊半徑250公里內有黃山、九華山、太平湖、天柱山、瑯琊山等全國著名旅遊風景區,一條“黃金旅遊線”業已形成。

  合肥是文化底蘊豐厚的歷史名城。

  合肥自秦代置合肥縣,至今已有2200多年曆史。三國時期,魏吳交兵長達32年之久,在此留下了逍遙津、教弩臺、三國新城等眾多歷史遺跡。1949年合肥解放,同年2月建市。1952年,安徽省省會遷入合肥。

  合肥人傑地靈,自古名人輩出。五代十國的吳王楊行密、宋代清官包拯、晚清洋務派首領李鴻章、首任臺灣巡撫劉銘傳、世界著名科學家楊振寧等,均出自合肥。韻味悠長的黃梅戲,彌足珍貴的館藏文物,精美的工藝品,淳樸的鄉俗,匯聚南北風情的美食,使其融皖韻徽風于一城,彰顯著獨特的文化魅力。

  合肥文化底蘊厚重,既秉承著博大精深的徽文化精髓,又融入生動的時代氣息和令人驚嘆的現代科技魅力;既有古韻悠長的包公祠和逍遙津,又擁有院士雲集的科學島(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和國際知名學府──中國科技大學等;既吸納了北方文化的粗獷與豪放,又蘊含著南方文化的秀媚與細膩。

  合肥是國內唯一的國家科技創新型試點市。

  合肥科教優勢突出,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被確定為全國“四大科教基地”之一。現擁有以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為代表的各類科研機構200多個;有以中國科技大學為代表的各類高等院校59所;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31人,各類技術研究和開發機構358家,各類科技人員30余萬人。科教人才比例穩居全國同類城市前列。

  合肥科研基礎雄厚,是中國重大科學工程佈局最密集的城市之一,擁有“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火災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國家高性能計算中心”等一批國家級重點科研設施,省部級重點實驗室達到33個。中科院電漿所成為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國際計劃的主要參加單位。

  合肥自主創新能力較強,是全國首個科技創新型試點市,也是世界科技城市聯盟(WTA)會員城市。中國第一台窗式空調機、微型電子電腦、鐳射大氣污染監測雷達以及世界第一台VCD、倣生洗衣機、變容式冰箱均誕生於合肥。每年舉辦的“中國(合肥)自主創新要素對接會”,搭建起國內、國際科技産業投資的平臺。目前,合肥高新技術産業效應集聚,形成以光機電一體化、電子資訊、生物技術與新醫藥、新材料等為代表的主導産業,涌現出科大迅飛、安科生物等一批擁有核心技術、競爭力較強的企業。2008年,全社會研發投入佔GDP比重達2%,新認定創新型企業45家,高新技術企業61家,高新技術産業産值突破1000億元。

  合肥科技創新碩果纍纍,先後被國家批准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全國科技興貿重點城市、全國專利工作試點城市、全國製造業資訊化重點城市、全國城市資訊化試點城市、國家智慧財産權示範城市創建市等。正在建設的合肥國家科技創新試點市示範區,將成為安徽合蕪蚌“新特區”經濟發展的“核心發動機”。

  合肥是加速崛起的新興工業城市。

  合肥工業基礎較好,現有35個工業行業、200多個工業門類、2000多種大類産品,形成了汽車、裝備製造、家用電器製造、化工及橡膠輪胎製造、新材料、電子資訊及軟體、生物技術及新醫藥、食品及農副産品深加工等8大重點産業。合肥家用電器綜合生産能力居全國第3位,汽車整車産量在全國城市中居第7位。合肥擁有全國最大的挖掘機、叉車、輪胎生産基地,聯合利華、ABB、日立、三洋、可口可樂、沃爾瑪、家樂福、麥德龍等19家世界500強企業和一大批國內外知名企業相繼落戶合肥。美國微軟在合肥設立了技術中心。江淮汽車、美菱電器、榮事達電器、國風塑業、合力叉車、佳通輪胎、日立挖掘機等一大批名企名品聲名遠播。

  近年來,合肥大力實施“工業立市”戰略,工業化進程明顯加快,以工業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格局基本形成,相繼被授予“國家級汽車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城市”、“中部地區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城市”、“中國服務外包基地城市”、“中國服務外包示範城市”和“國家動漫産業基地”等稱號。

  2008年全市地區生産總值、地方財政收入、固定資産投資、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等四項指標增速名列全國省會城市第一。地區生産總值達1664.84億元,佔全省比重提高到18.8%,增幅達17.2%,分別高於全國和安徽省8.2和4.5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總産值2078.37億元,工業增加值606.29億元,增長26.3%。合肥城市整體競爭力在全國排名連年提位,2007年升至26位,2008年又攀升至25位。

  合肥是跨國公司眼中最具投資價值城市。

  為優化投資環境,合肥市深入推進機關“效能革命”,完善了加快新型工業化發展政策體系、出臺了支援服務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和五十條具體政策,免收開發園區工業投資項目行政事業性收費等一系列親商、安商優惠政策,整合政府服務熱線平臺,推行熱線受理首接負責制,零距離全方位服務投資者,致力將合肥打造成中部地區乃至國內審批環節最少、辦事效率最高的城市,全市上下投資創業氛圍濃厚。30多個國家(地區)的企業在合肥投資興業,至2008年底,全市共引進外商投資企業2084戶,合同外資62.7億美元,實際到位資金57億美元。

  合肥先後被評為“全國投資環境50優城市”、“跨國公司眼中最具投資價值的中國城市”、“浙商(省外)最佳投資城市”、 “全國十大經商成本最低城市”和“浙商投資最佳服務城市”稱號,還榮膺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長安杯”。2008年再獲“全球經濟增長最快20強城市”、“全國第一個節約集約用地試點市”和“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等。

  三大開發區成為海內外客商投資創業的熱土。國家級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是國務院批准的向亞太經合組織成員特別開放的科技工業園區之一,是科技部、外經貿部確定的首批高新技術産品出口基地。目前,區內的軟體園、生物醫藥園、民營科技園、大學科技園等園區經濟發展初具規模。

  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投資環境連續7年在中西部16家國家級開發區中排名第一,聯合利華、海爾、日立、佳通、正大、統一、可口可樂等一大批支柱項目建成投産後發展業績良好。

  新站綜合開發試驗區為國家建設部確定的全國首個城市綜合開發試驗區。安徽大市場、元一集團、安徽汽車城等一批潛力巨大的市場開發項目在區內迅速崛起。

  合肥是面向世界的開放城市。

  合肥是安徽對外開放的前沿,自1992年被確定為對外開放城市後,對外開放步伐不斷加快。合肥已加入長三角區域通關改革試點,與上海、南京、杭州、寧波實行跨關區“屬地報關、口岸驗放”,是江蘇、浙江和上海之外唯一的城市。

  合肥致力於擴大對外交往與合作,先後與日本久留米、塞拉里昂弗裏敦、蒲隆地布瓊布拉、美國哥倫布、丹麥奧爾堡、西班牙萊裏達、韓國原州和瑞山、澳大利亞戴瑞濱、英國貝爾法斯特、德國奧斯納布呂克、智利聖地亞哥等12個市結為友好城市,同180多個國家(地區)建立經貿往來。2008年,合肥市進出口總額77.08億美元,增長23.4%,其中出口54.3億美元,增長26.3%,進出口過億元企業19家。由於凈出口持續快速增長,對GDP和經濟外向度的拉動作用遠高於其他中部城市。

  合肥是獨具魅力的現代化濱湖大城市

  “141”城市發展框架

  合肥市總體規劃明確了“環城-濱湖-臨江”的城市發展方向,確定了“141”的空間佈局。即一主城、四組團、一個濱湖新區,大力改造核心主城區,並在老城區的東、西南、西、北方向建設四個城市副中心,沿巢湖逐步建設一個規劃總用地面積約190平方公里,核心功能是行政中心、商務文化會展中心、省級休閒旅遊基地的生態型、現代化的濱湖新區。如今,“141”組團聯動推進,濱湖新區初展英姿,隨著“大發展、大建設、大環境”三大戰略快速、高效推進,合肥經濟社會呈現出又好又快發展勢頭,城市綜合實力進一步提升。

  “十一五”發展前景

  “十一五”時期,合肥將以做大經濟總量、增強綜合實力、提高人民生活水準為主線,以壯大工業經濟、強化縣域經濟為突破口,以加快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為著力點,以改革創新作為推進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強大動力,積極參與泛長三角分工協作,加快合肥經濟圈和合淮同城化建設,努力把合肥建設成為輻射全省、面向全國的現代製造業基地、高新技術産業基地、現代服務業基地和獨具魅力的現代化濱湖大城市,在安徽崛起中勇當先鋒、中部崛起中爭先進位。

編輯:許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