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情簡介

時間:2009-05-22 10:09   來源:中安線上

 

  安徽建省于清康熙六年(西元1667年),因境內有皖山、春秋時有古皖國而簡稱“皖”。全省總面積13.94萬平方公里,地跨長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世稱江淮大地,長江、淮河橫貫東西,將全省分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區三大自然區域。全省現轄17個市,105個縣(市、區),2005年年末全省總人口6516萬人。

  安徽人傑地靈。名人輩出,文化燦爛,古代中國道家思想創始人老子、莊子,東漢神醫華佗,三國時期政治家、軍事家曹操,活字印刷術發明者畢昇,北宋名臣包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近代京劇鼻祖程長庚,洋務運動領袖李鴻章,中國第一條鐵路的設計者詹天佑,文化名人胡適、陶行知,中國共産黨創始人之一陳獨秀等,都是安徽人。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中國“兩彈元勳”鄧稼先,也是從江淮大地上走出的科學巨匠。安徽是中國史前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淮河文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博大精深的徽文化在中國文化史上有著深遠影響。

  安徽區位優越。沿江通海,承東啟西、呼南應北,東與經濟發達的長三角無縫接軌,南與開放度較高的珠三角交流便捷,是國外及沿海發達地區向內地産業轉移的前沿地帶。安徽位於中國立體交通網路的中心和樞紐位置,京滬鐵路、京九鐵路、京福高速、105國道穿越南北,312國道、連霍高速、滬蓉高速、隴海鐵路和在建的寧西鐵路橫貫東西,全省鐵路密度居華東之首,高等級公路密度居中部地區前列,高速公路通車里程1501公里、在建1400公里,6個航空港和水運港口能級也在提升,以高速公路為骨架的快速交通網正在形成。

  安徽資源豐富。礦産資源,現已探明儲量的礦産67種,其中煤炭、鐵、銅、硫、明礬石、石灰岩等10多種為優勢礦産,儲量位居全國前10位,尤其是煤炭已探明保有儲量250億噸,居全國第7位、華東之首。農業資源,全省正常年景年産糧食2500萬噸以上,油料250萬噸以上,棉花30萬噸以上,均排在全國前10位,茶葉、煙草、中藥材等特色高效農産品産量也居全國前列。旅遊資源,是中國旅遊資源最豐富、品味最高的省份之一,全省擁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8處,其中黃山榮膺聯合國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産”和世界地質公園三頂桂冠;九華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素有“蓮花佛國”之稱。科教資源,全省擁有中國科技大學等80多所高等院校,以及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200多個科研機構,省會合肥是全國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也是全國首家科技創新型試點市,每萬人擁有的科技人員和在校大學生人數居全國前列。

  安徽産業基礎雄厚。在汽車、家電、建材、工程機械、煤電、農産品加工等産業領域,已在全國形成一定的比較優勢。馬鋼是全國五大鋼鐵生産基地之一;銅陵有色集團是全國最大的銅生産加工基地之一,電解銅産量多年位居全國第一;海螺集團是全國最大的水泥和塑膠型材生産企業;依託江汽、奇瑞、合力叉車、日立挖掘機等骨幹企業,全省汽車年産量超過40萬輛,居全國第七,叉車、挖掘機産銷量居全國第一;全省家電綜合産能進入全國前五,已成為重要的家電生産基地之一。

  安徽是水利大省,屬南北氣候過渡帶,地形複雜,降雨時空分佈不均,水旱災害頻繁發生,決定了發展水利事業在安徽有著特殊、重大的意義。新中國成立後,開展了大規模的水利建設,初步建立起防洪、除澇、灌溉等工程體系,據統計,1949-2003年底,全省水利建設總投資342億元。已建成各類堤防2萬多公里,主要堤防集中在沿江、沿淮地區。已建成水庫4866座(其中大型水庫12座、中型水庫104座),總庫容195億立方米,興利庫容87億立方米。20世紀50年代,大別山區幾大水庫的建設,創造了當時國內外數項第一:佛子嶺水庫大壩是亞洲第一座鋼筋混凝土連拱壩,梅山水庫大壩是世界最高的鋼筋混凝土連拱壩,響洪甸水庫大壩是國內第一座重力拱壩,磨子潭大壩是國內第一座大頭壩。全省已建水閘10929座,其中大型水閘41座、中型水閘280座。蚌埠閘和臨淮崗工程為淮河干流上的兩個攔河控制性樞紐工程。全省現有萬畝以上灌區397個,有效灌溉面積達1472.5千公頃,大型灌區9個,其中淠史杭灌區設計灌溉面積798千公頃,為全國3個特大灌區之一。已建成水電站784處,裝機容量70.8萬千瓦。水利工程在抗禦歷次水旱災害鬥爭中,發揮了巨大的防災減災作用。僅“九五”、“十五”期間,我省水利工程防洪抗旱減災直接效益高達2500多億元,為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和保障。

  改革開放以來,安徽同全國一樣,提前實現了現代化建設的前兩步戰略目標,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由溫飽向小康的跨越,邁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特別是“十五”時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新的成就。2005年,全省生産總值5375.8億元,增長11.8%,五年跨過了三個千億元臺階,年均增長10.6%;財政收入656.4億元,增長26.1%,五年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長17.7%。五年間,三次産業結構由25.6:36.4:38變為17.9:41.6:40.5,非公有制經濟比重由33%提高到44%,城鎮化率由28%提高到35.5%;累計固定資産投資8010億元,是“九五”時期的2.2倍;累計利用外資53.7億美元、進出口總額300.7億美元;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年均分別增長11.6%和6.4%。

  “十一五”時期,我省將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推進跨越式發展、實現奮力崛起為主題,大力實施工業強省、東向發展、創新推動、中心城市帶動、城鄉統籌和可持續發展戰略,開展“全民創業行動”,提升“861”行動計劃,深化改革開放,推動結構調整,轉變增長方式,改善人民生活,建設和諧安徽,努力開創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的新局面。基本目標是,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的基礎上,全省生産總值年均增長10%以上,到2010年超過1萬億元,單位生産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半以上,切實把經濟社會發展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為安徽崛起打下決定性的基礎。

編輯:許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