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臺灣記者逛花博 兩岸會展業“道”不同“謀”同

時間:2010-11-19 15:37   來源:東南網

  東南網-福建日報11月19日訊(中國時報記者 林克倫)大陸各類展會眾多且主題多元,這是積極發展會展經濟的特色。相較于臺灣,大陸會展業優勢與特色也不少,特別是在資訊交流與提供上,對相關産業發展更是一大助力。

  首先是大部分地方都有結合地域重點産業發展的關聯展會。以福建省為例,正在舉行的花博會與農博會是漳州品牌展會,另外,福州“518”、廈門“98”、三明林博會等,都已是當地的年度盛會。島內各縣、市地方政府也在通過展會拼經濟,然而由於地域所限、推廣力度不夠等原因,並沒有形成一些知名度遠播的博覽會。

  其次,大陸展會每每規模宏大,不僅展館規模大,專業展會之外往往還有各種論壇、文藝展演等活動加持,無異於當地的一場“年度大戲”。系統全面且熱熱鬧鬧的組織運作,讓展會能夠吸引到了許多知名大廠、或是各省市重要産品參會,在資訊提供上富有多樣性。島內很多展會由民間舉辦,將本求利下商業味道較濃,如何通過縣市相關方面的介入來提升規格,確有借鑒之處。

  近年來,福建許多重點展會都打上“海峽兩岸”的標簽,邀請許多臺灣各産業、企業或專家與會交流,這為兩岸經濟交流合作貢獻不少。以正在漳州舉辦的花博會為例,現場展示不少臺灣的農業生産機械,看在成長于農村的記者眼裏,不禁疑惑“這些農用小機械會在大陸有市場”?然而,這些因臺灣小農經濟形態而發展出的小型機械,恰好適用於福建山多平地少的環境,加上大陸相關方面鼓勵發展現代農業,展會現場人士均認為臺灣農用小型機械的“錢景”看好。

  許多好事者看待展會,總喜歡從政績角度評價,然展會背後更重要者,是市場資訊的交流與了解,從産品中了解市場、吸收創意與發展理念。沒有博覽會,臺灣廠商不知農用小型機械在大陸市場如此之大,而腦筋轉得快的大陸業者,也能吸收臺灣特色,因地制宜地發展出更適合大陸的産品。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