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聞網成都10月12日訊(記者 蔣亮 代朗)一個二十年前從四川走出去的年輕人,選擇了改革開放最前沿陣地深圳作為自己創業開始的地方。如今,他的企業經過近十年從初創到壯大的發展歷程已經成功在美國紐約交易所上市。站在十年這樣一個具有里程碑式的轉折點面前,瞄準打造中國教育第一產業集團的目標,他和他的團隊卻做出了一個震動業界的戰略決策──回遷四川。
放棄十年的陣地,千里迢迢將龐大的企業機器西移,這不能不算是一項浩繁的工程。是什麼原因促成了這一戰略決策的出爐,四川新聞網記者10月12日帶著這個問題專訪了諾亞舟集團創始人、總裁唐本國。這位昔日的清華高材生在袒露自己心中家鄉情懷的同時,也以一個企業決策者的身份毫不諱言地表示,回遷四川的主要原因是為了實現公司利益的最大化。
是啊!戴爾成都旗艦基地項目簽約成都,四川與新加坡合作建設的新川創新科技園項目簽署協議並確定安家成都高新區,總投資將達到五十億美元的富士康成都項目,計劃在成都雙流投資筆記本電腦基地的仁寶總部項目……當一批又一批重量級項目紛紛入川的時候,投資西部、首先四川,投資四川、輻射西部顯然已經成為資本的共識。
四川投資環境優勢顯現
諾亞舟初創于1999年,于2007年10月在美國紐交所成功上市,是國內教育電子行業在紐交所上市的唯一企業。作為國內領先的教育輔助內容及服務提供商,諾亞舟專注于互動教育課件內容、軟件、手持式電子學習產品、課後英語培訓及幼兒英語培訓服務的開發和營銷,同時將標準化教育內容與創新型數字多媒體技術相結合,創造性地將課件內容植入多樣化的傳輸平臺,提升3到19歲的幼兒及青少年的學習能力。2009年10月諾亞舟總部正式從深圳內遷至成都高新區。
“從公司決策層敲定西進戰略布局以來,成都一直是我們戰略布局中的不二選擇。”如今,諾亞舟總部回遷四川落戶成都高新區已經一年,唐本國在談到當初這一大膽決定的時候又多了幾分底氣。內遷四川後的諾亞舟目前正處于高速擴張階段,除了繼續擴大在教育電子領域的優勢,更將業務領域開始向傳統的實體教育延伸,旗下小新星教育集團的直營學校以及超過700所加盟學校在全國范圍內提供少兒英語培訓服務,今年3月更大手筆斥資1.26億元並購了深圳文泰教育七成股份。
對于不二選擇的堅定,唐本國談到了目前成都投資環境打造中在服務體係、創新能力、人才供給等方面已經形成的優勢,“雖然在產業鏈的完整性方面,成都和東部沿海發達城市還存在差距,但已經具備了承接產業轉移的能力。除了生產成本低于東部沿海,成都不但高校多、人才多,而且人才隊伍的穩定性相對較高,這一點已經優于東部沿海城市,這也是我們這樣的消費類電子研發生產企業所最看重的。”
“在稅收等政策支持上,成都和沿海早期開放城市已經沒有太大的差別,而且在政務服務方面還更甚一籌。我們企業所在的成都高新區採用的一站式服務就特別方便,幾乎所有涉及到與政府部門打交道的工作都能很快辦完,很多地方都是做不到這麼好的。”唐本國還談到了一件初到成都時給他留下印象特別深的事情,“但是我們剛剛搬到成都高新區,區上管委會的韓主任就親自帶隊到公司來指導參觀,了解我們的困難並幫助解決問題。高新策劃局的湯局長更是主動為我們策劃並邀請記者為我們企業做宣傳,這是在我們企業成立這麼多年來從來沒有遇到過的待遇。”
集聚效應五年內將爆發
談到對未來的規劃,唐本國表示將全力打造中國教育電子第一品牌,目前正致力于語意搜索產品的開發為全球用戶個性化學習需求帶來突破。而四川成都將在這一宏偉目標中起到支撐性的作用,“諾亞舟將在成都完成自身的產業轉型,從一個完全的教育電子工具提供商,變成為領域更廣泛的教育服務商。現在我們成都總部已經有接近兩千名員工,接下來我們將把設在北京的教育研究機構搬到成都,也正計劃把位于深圳的工廠搬到成都。”
到西部去,到四川去,到成都去,唐本國的話題又繞回到了為何如此重視四川成都的問題上。“之前我們沒有把工廠馬上搬回四川,是因為這里的產業鏈還不夠完善,現在這個條件已經越來越成熟。比如富士康搬到成都之後,我們的工廠在採購等很多方面都能方便,我們肯定更願意就近設廠。”唐本國坦言,在迎接產業轉移的過程中,四川特別是諾亞舟所在的成都高新區集聚效應正在不斷凸顯,逐漸完善的產業鏈條正是促使和吸引諾亞舟不斷將戰略布局重心向四川偏移的原因。
成都高新區籌建于1988年,1991年被批準為中國首批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現有規劃面積122平方公里,是四川省和成都市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聚集地。國家西部大開發政策十年以來,成都高新區搶抓機遇,銳意改革,擴大開放,主要經濟指標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快速發展,綜合實力迅速提升。目前已經形成了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和精密機械制造三大主導產業,以及集成電路、軟件及服務外包、生物醫藥、精密機械、通信、光電顯示六大產業集群。在國家科技部綜合排名中,成都高新區位列中國五十六個國家級高新區第四位,中西部高新區第一位。
截至今年5月,成都高新區已成功引進了阿里巴巴、賽門鐵克、騰訊、諾亞舟、攜程旅行網、中建材等包括結算中心、運營中心在內的各類總部項目近五十個。依托金融總部商務區建設,引進了益豐投資、格蘭西亞、北京銀泰、北京產權交易所等項目,吸引了深創投、美國黃石基金、德同資本、四川龍蟒、新華投資、天盈投資等二十余家投資機構和投資管理機構。對于目前的成都,唐本國以一個企業家的眼光直言,這樣的產業聚集狀態還僅僅處于起步階段,“我相信在未來五年,成都的產業集聚效應將會爆發,對資本的吸引力將更大程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