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外貿依存度很高的中國經濟來説,承認市場經濟地位與否顯得極為重要。我們究竟應該如何看待市場經濟地位這一問題?它的解決與否對我們的企業發展有什麼影響?從企業層面我們應如何應對?帶著這些問題,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了萬向集團董事局主席魯冠球。
中國經濟時報:作為企業老總,您是如何看待中國“爭取市場經濟地位”這一話題的?您怎麼看待我國在爭取市場經濟地位方面所做的一系列外交努力?
魯冠球:近一段時期以來,市場經濟地位問題引起了國內各方面的高度關注。在媒體連篇累牘的報道下,這種關注還在不斷“升溫”。重視市場經濟地位是對的。一方面,市場經濟地位帶有明顯的歧視性,對我國負面影響不小,解決該問題有實際意義;另一方面,解決市場經濟地位問題還有象徵意義,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國在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方面取得了進展。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歷了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20多年的發展歷程,市場經濟發展的成就有目共睹。因此,是否承認我們的市場經濟地位,不僅關係到對我國近20多年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發展現實的是否承認,而且對我國今後市場經濟發展的進程也會産生重大影響。
中國經濟時報:是否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直接關係到我們的企業發展。那麼,您認為,從企業層面,在爭取市場經濟地位方面該從哪些方面著手?對政府有什麼期望和建議?
魯冠球:關於是否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可能其中有國際間的政治歧視和政治博弈的內涵在起作用。我們暫且撇開這些因素不講,僅就對我們企業發展以至於整個中國經濟發展而言,我認為要積極主動去達到市場經濟地位的要求。既然我們要加入WTO,既然我們要人家承認市場經濟地位,要進入這個遊戲,就要符合它的遊戲規則。這是我的看法和態度。
我國市場經濟發展已經有很長的時期,並且已經取得重大的突破性進展。但是,由於中國長期計劃經濟的影響,再加上市場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狀況,我們的市場經濟發展狀況確有許多不足。在這一方面必須進一步改革。改革有兩個方面:一是作為政府方面,要有個時間表。改革有風險,但不改革肯定是不行的。改革到現在的程度,不能半途而廢,要改革到底,堅定地走市場經濟之路。宏觀調控不等於計劃控制,關鍵是要達到科學發展。中央一定要下決心改革到底。現在反對改革的人往往是20多年改革的受益者。中央的政策是營造好的環境。我們呼籲的就是一定要改革到底,既然加入世貿組織了,既然要搞市場經濟,就要按照市場經濟的標準,堅持到底。
二是企業自身的行動。每一個企業都要改變觀念,提高素質,踏踏實實,提高産品品質,就不怕他們怎麼反傾銷。我總認為不能怨天尤人,就産品品質標準而言,他們的標準不是針對我們一個國家,如果對我們一個國家那是不公平的,標準是對全球的。那麼他們為什麼能夠達到,我們為什麼不能達到?這就是差距。這個差距怪誰呢,你去怪他們那是不可能的,怪祖宗也怪不了,只有自己努力。我認為這是惟一的辦法。總不能叫人家降低標準,認為這個産品品質標準我達不到,你給我把標準降下來,這是不可能的。
中國經濟時報:是否承認我們的市場經濟地位,可能企業受到了最直接的影響,也就是對我國産品的反傾銷案件將會增多。您在對外貿易實踐中,是否遇到過反傾銷方面的情況?如果有,您是如何應對的?有何感想?
魯冠球:我們萬向集團長期和國外打交道,我們從九十年代初提出“衝出國門,走向世界”的口號。那時候可以説是“逼上梁山”,因為當時鄉鎮企業進不了國家計劃,特別是對於我們汽車零部件行業,進不了計劃就意味著産品沒有市場,再加上國營大廠對我們“老鄉”的産品不屑一顧,要想絕處逢生就只有出口,因為國際市場不講成分只認産品。我們就這樣開始了略帶悲壯色彩的走出去的道路。
十幾年下來,我們經常碰到國外對我們進行反傾銷,總共算下來不下15次。15次官司打下來,錢花了不少,但是磨礪了自己。我們深深懂得,不管他們對我們怎麼反傾銷,關鍵在我們要提高企業素質,我們要有先進技術,先進工藝。走向世界的過程,就是學習提高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只有老老實實,甘為人下,潛下心來,學到真本領,才能有前途。我們現在在國際市場上摸爬滾打,已經實現了“三個接軌”:一是與國際汽車大零部件企業集團合作,建立國際生産基地,形成戰略同盟,接軌國際跨國公司;二是建立海外研究開發機構,形成核心技術,保持與國際主機廠同步開發,接軌國際先進技術;三是完善海外行銷體系,合理配置全球資源,形成核心市場,接軌國際主流市場。
在與國際交往過程中,我的體會是,對於我們中國企業和企業家來説,最重要的是以一種什麼樣的心態和行動去面對市場經濟地位問題。我們的企業與企業家們是否能把自己放在一個全局戰略和長遠發展的高度去認識它、接受它、並最終適應它,直至融會貫通地運用於企業具體決策經營活動中,成為自覺的行為。
中國經濟時報:您對目前我國的行業協會在打反傾銷官司方面的作用如何評價?
魯冠球:行業協會是一個行業的代表,要把行業統一起來、聯合起來,行業協會是一個很好的途徑,但是目前做得並不好。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一是我們文化中的妒忌心理。競爭是必要的,但妒忌不行。二是我們缺少合作的意識。行業協會就是要協調企業,統一對話,聯合就是力量。以往外國人講我們“東亞病夫”,那是因為中國人缺少合作和聯合。行業協會就是要解決聯合問題,解決中國人的小農經濟思想問題。行業協會發展得好,將會在打反傾銷官司中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在這方面,溫州打火機協會就是極好的成功例子。而與此相反,中國的彩電行業統一不起來,權力難以平衡以致對抗。行業協會的發展要超越中國的一些傳統文化障礙,更要懂得超越自己,最終成為中國企業走上國際市場的一個重要橋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