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全省上下響應省委、省政府號召,主動接軌上海,積極參與長江三角洲的合作和交流,努力建設先進製造業基地的歷史時刻,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迎來建立國家級開發區10週年的生日。10年來,開發區緊跟時代潮流,與時俱進,開拓進取,辛勤耕耘,成為“國家隊”的後起之秀。短短10年時間,開發區所在的下沙從當年一片錢塘江灘塗,崛起一座集現代工業、高教科研、生活居住于一體的現代化新城,成為一個以外商投資為主導、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杭州灣地區的重要先進製造業基地和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 三為主,外向型經濟初具規模
10年來,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始終堅持“三為主,一致力”的建區方針,遵循“世界著名,規模經濟,高新技術,環保控制”的四條原則,牢固樹立“項目是開發區生命線”、“人人都是投資環境”的理念,不斷改善投資環境,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奠定了具有開發區特色的外向型經濟格局。到2002年底,開發區已吸引24個國家和地區的244家外商投資企業落戶,累計引進外商總投資35.16億美元,合同外資26.34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1.23億美元,引進內資投資總額92.18億元人民幣。其中列入全球500強的企業中,已有18家跨國公司在開發區投資29個項目。投資額超過1000萬美元以上的工業項目有98個。開發區已成為我省吸引外國投資的主戰場。 強實力,優勢産業異軍突起
經過10年的建設和發展,開發區已經成為杭州灣發展現代工業、外向型經濟的重要基地。至2002年底,開發區累計完成國內生産總值263.25億元;累計完成工業總産值926.47億元,完成稅收57億元,其中上交國家稅收(含省市)36億元,完成出口創匯18.2億美元。10年來,開發區的工業總産值從1993年的0.71億元增長到2002年的252.21億元,年均增長92%;稅收從1993年的38萬元增長到2002年的17.59億元,年均增長155.4%;出口總額從1993年的173萬美元增長到2002年的5.65億美元,年均增長90.2%。
開發區重視特色優勢産業的培植和發展,堅持“一區多園”發展戰略。通過建立新藥港産業基地、機電園區、高科技化工園區等專業園區,發揮産業集聚效應;圍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兩港三區”一號工程建設,大力發展電子資訊、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産業。目前已初步形成電子資訊、機械家電、生物醫藥、食品飲料、高科技化工、紡織化纖六大支柱産業。
電子資訊産業已形成微電子、行動通訊、光電産品、筆記型電腦等産業基礎。引進了摩托羅拉、三菱、東芝、臺灣富士康、士蘭整合電路、立昂電子等一批國內外著名企業。
IT産業中的行動通訊,聚集了摩托羅拉、東方通信、三菱、富士康等主機及相關配套企業,形成了年生産手機2000萬台的規模,是我國最大的行動通訊生産基地之一;世界排名前三位的東芝筆記型電腦,在開發區內投資建立年産240萬台筆記型電腦生産基地;作為尖端技術的晶片製造上市公司士蘭整合電路已在開發區內投産了5英寸晶片生産線,6英寸晶片生産線預計明年投産;立昂電子的6英寸晶片生産線也將在今年下半年投産。
醫藥工業已形成生物基因工程、天然藥物及製劑、醫療器械為重點的産業基礎,引進了九源基因、美國眼力健、中肽、澳亞、康萊特、泰爾茂醫療器械等一批生産企業和研發中心。 創優勢,全力打造環境品牌
按照“總體規劃,統籌安排,分期實施,流動開發”的建設思路,10年來,杭州開發區始終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的城市建設理念,努力打造環境品牌優勢。
10年來,累計完成固定資産投資155.15億元,其中投入城市基礎設施資金25.2億元,在20平方公里建成區內,營造了良好的“九通一平”投資環境。建成連接滬杭、杭甬、杭寧、杭金衢等六條高速的下沙高速公路樞紐中心,週邊交通更加便捷。開發區歷來重視環境品質的改善,在全國國家級開發區中率先實施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創建“國家環境管理示範區”,2001年3月通過ISO14001認證,成為我國第三個以整體區域為對象實施該標準的國家級開發區。大力開展植樹種草,累計綠化177.6萬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0%以上,開發區呈現綠樹成蔭、綠草成坪的江南美景。開發區內水、聲、空氣環境品質標準均達到國內一流水準。
開發區遵循“小政府,大服務”的行政管理體制,精簡機構,簡化行政審批內容和程式,提高辦事效率和服務水準。獨創了“三個中心”(即項目推進中心、項目建設中心、項目投産中心)運作機制,為進區企業提供全過程的“一條龍”服務;大力開展“親商、安商、富商”和“三個一”工程(一條龍服務、一站式收費、一個部門綜合執法)。重視以法治區,建設穩定、透明的政策環境,努力營造接軌國際、高效廉潔的政府服務體系。 謀特色,構築産學研一體化平臺
面對科技進步日新月異,技術更替不斷加速的形勢,開發區貫徹省市“科教興省”戰略,切實承擔起建設全省最大規模下沙高教園區的重任。
下沙高教園區是世紀之初我省一項規模宏大的人才工程。規劃總面積10.91平方公里,總投資86億元,總建築面積近480萬平方米,安排15所以理工類、經濟金融類為主的高等院校,可容納14萬在校大學生的下沙高教園區,以其全新的辦學理念和超前的規劃,載入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史冊。
在下沙高教園區建設中,開發區建設者們弘揚了“團結拼搏,艱苦創業,開拓創新,奉獻社會”的開發區精神。自2000年11月正式破土動工,到2001年秋季首批新生入學,僅用了10個月時間,完成了西區4.03平方公里建設,保證6所高校按時開學招生。下沙高教園區建設,既凝結著省市領導高瞻遠矚、共謀發展的雄才大略,又反映出開發區建設者們不屈不撓、頑強拼搏的實戰精神。
高教園區建設為開發區建立産學研一體化平臺、發展高新技術産業鋪平了一條寬廣的道路。與之相銜接,目前,開發區正在規劃建設佔地100公頃的大學科技園區,將構築起下沙高教園區15所高校和開發區400多家工業企業互動發展的平臺。開發區管委會為進入園區的創業者提供一流的創業、居住生活環境,建立政策引導和激勵機制,鼓勵省內外高校、出國留學人員、開發區企業到大學科技園創業。 繪藍圖,強勢打造先進製造業基地
進入新世紀,“長三角”這塊活力四射的經濟熱土,正日漸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領航船”。國際資本和跨國公司大量涌入長三角,長三角正在變成吸引國際資本和技術的強大磁場,加快向國際性製造中心發展。
為順應長三角新經濟發展態勢,最近召開的省委工作會議,全面作出了我省主動接軌上海,進一步提高我省對內對外開放水準的戰略部署,把著力打造杭州灣先進製造業基地,作為浙江接軌上海,擴大對外開放,進一步提升我省製造業國際化水準的重要途徑。
一個新的發展機遇展現在開發區面前。10年積澱,開發區所形成的人才、産業、環境和區位優勢,提供了開發區新一輪快速發展的強勁動力。開發區將緊緊抓住接軌上海、融入長三角這一時機,發揮優勢,整合資源,拓展發展空間,提升園區建設水準,強勢打造杭州灣先進製造業基地,再展國家級開發區的風采。
一是整合提升優勢資源,做大做強開發區規模。借鑒國內外先進開發區、工業園區的建設經驗,當前,開拓、務實的開發區人正在描繪一幅170平方公里新的總體發展規劃藍圖,把加快發展作為第一要務。開發區將在省市支援下通過體制、機制的創新,更大範圍解決跨地區資源整合問題,積極探索跨行政區合作開發的途徑和方式,拓展發展空間。
二是發展優勢産業,增強集聚能力。為接受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産業輻射,開發區將在已經集聚的六大産業基礎上,充分發揮人才、環境、區位等方面的優勢,進一步擴大招商引資,大力培植主導産業,發展相關配套産業,延伸産業鏈,增強産業集聚功能,努力打造五大基地:①打造IT産業基地。發展以摩托羅拉、三菱、富士康為核心的無線通訊産業,逐步形成年産5000萬台手機的生産能力,成為我省乃至全國的移動通訊産業的重要基地;壯大以東芝為龍頭,構造筆記型電腦研發到關鍵零部件一體化的生産基地;培育以士蘭、立昂、三菱綜合材料為主體的半導體産業;②打造以眼力健、泰爾茂、中肽、澳亞、創新生物、康萊特為重點的生物醫藥基地;③培育以松下、伊萊克斯為龍頭的家用電器産業基地;④發展以精工、愛知專用車,中策橡膠、橫濱輪胎、矢崎配件、儀錶、機電、世寶方向器為主體的汽車零部件、專用汽車生産基地;⑤壯大以娃哈哈、頂新、中萃、丘比食品為重點的輕工食品基地。
力爭到2010年,形成引進合同外資130億美元,工業總産值2000億元,出口創匯70億美元的先進製造業基地。
三是優化大環境,再樹新形象。環境是開發區的第一品牌,是杭州開發區吸引眾多外商投資的重要法寶。投資環境建設永無止境,任重而道遠。為了營造一流的投資環境,當前,開發區正在著重抓好兩項工作:①以抓好“三場、三帶”(即區口廣場、高教園區西區廣場、出口加工區廣場,高教園區公建帶、繞城公路及3號大堤沿線生態帶、沿江景觀帶)環境建設工程為重點,全面提升開發區形象。到2005年新增綠地200萬平方米。努力把開發區建成一個綠樹成林、花草遍地的園林生態城區;②以推進電子政務建設為重點,建設一流服務環境。根據省資訊産業廳的要求,開發區正率先在全省開發區、工業園區中推進電子政務建設。開發區將以此為契機,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改進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和工作透明度,努力建設精簡、高效、接軌國際的一流投資環境。
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已成為勢不可擋的歷史潮流。“潮起正是揚帆時”,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這艘時代巨輪,必將乘風破浪,駛向勝利的彼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