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灣跨海大橋建設,導引慈溪經濟主流向北轉移,慈溪由此打開了“北大門”,我市經濟發展空間和城市功能定位擁有更廣闊的選擇舞臺。
依託杭州灣跨海大橋, 開發杭州灣新區,這從根本上解決慈溪經濟和城市發展的空間,推進産業的規模集聚和優化升級,促進城市化進程,更是我市接軌大上海、融入長三角、擴大對外開放的重要載體。
市根據自身經濟發展情況、城市總體規劃和長三角地區未來發展趨勢,把握杭州灣新區的目標定位,把新區建設成為新型産業的集聚地,利用外資的主戰場,對外展示的新窗口,新型體制的試驗田,吸引人才的新高地。
早在世紀之交,市委、市政府領導高瞻遠矚,從城市化、工業化快速推進的需求出發,關注這片圍墾的海涂,著手進行經濟開發區北移的前期各項準備。杭州灣跨海大橋的立項,堅定了市領導決策的信念,適時規劃建設北部沿海區域,2001年1月26日,省政府批准慈溪經濟開發區擴展到杭州灣新區,並擴大規劃範圍。圍墾文化孕育出慈溪的農業文明,把圍墾灘塗作為慈溪工業拓展的基礎,實現圍墾文化與工業經濟對接,使慈溪經濟發展又進入一個新的發展平臺。
現代工業園區是我國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推進現代化建設的産物,它的發展為科學配置土地資源、合理調整經濟佈局、改善投資經營環境、加快産業集聚、發展外向型經濟、提升産業能級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其窗口、輻射、示範和帶動作用十分明顯,日益成為産業鏈中的重要環節,成為支撐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杭州灣新區正是這樣一個工業載體。
按照高起點規劃的指導思想,新區佈局形成“三大分區、五大基地”。三大分區:大橋以西是生態觀光旅遊度假區,大橋以東是工業生産分區(含物流園區),杭甬高速公路連接線以東是服務産業分區(含職教科技園區);五大基地:製造加工業基地、物流業基地、現代旅遊業基地、科教孵化基地、都市農業基地。
搭建大載體,營建“慈溪造”。杭州灣新區在吸引外資、推進區域內産業的集聚升級方面已顯現優勢,2003年實際利用外資約佔全市的30%,新區成為外商投資熱土。不但引來了IT等新興産業,還帶來了新的經營理念和先進的管理技術。“振邦化纖”創造了我市工業經濟新奇跡:投産半年,銷售超6億元;一次投入4.2億元,為市工業經濟發展史上投資規模之最。“振邦化纖”的成功運作,不但帶動了杭州灣新區開發和市化纖行業整合集聚,而且引發了全市工業企業新一輪技改熱。“興業”、“宗申摩托”也紛紛搶灘,這些企業年銷售為5至10億元。已立項的內外資項目,平均投資規模近億元人民幣或1200萬美元。
據介紹,從2003年到2007年五年中,杭州灣新區實際利用外資每年將遞增50%,到2007年達到8億美元,為全市2003年的4倍,區內工業年産值達到350至400億元。在未來20年內,杭州灣新區將在吸引更多外商參與投資、開發,加快融入長三角,進一步與國際接軌的同時,經濟總量力爭達到現在慈溪的4倍。
走好杭州灣新區一著棋,搞活市經濟一盤棋。由於杭州灣新區開發,我市市域發展格局以橫向(329國道)轉為縱橫結合的格局,原來的“一體兩翼”發展格局面臨調整。近期是拉大中心城市框架,強化産業功能,遠期或遠景將成為“新的一體”,併發展成為寧波大都市區的北部城市區域。
杭州灣跨海大橋建設,把上海、寧波連成整體,並將滬、杭、甬地區整合成一體。作為杭州灣跨海大橋的橋址和介面區域,杭州灣新區無疑具有“橋頭堡”區位優勢,當外商把投資目光由上海向寧波輻射時,慈溪杭州灣新區則是“第一站”。
由於上海、寧波之間的經濟流量向杭州灣跨海大橋集中,這種“通道效應”也對寧波城市發展方向和經濟發展方向選擇産生重要影響。杭州灣新區在寧波經濟發展方向上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因此,經寧波市政府同意,杭州灣新區已掛牌為國家級的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北部園區。根據遠景規劃,杭州灣新區將建成一座集聚幾十萬人口的現代化生態型工業新城,成為寧波大都市的北部中心。
杭州灣新區充分利用這種“通道效應”,打“大橋牌”,以大海的廣闊胸襟,培育海納百川的大氣和誠信、開放與相容的人文精神,形成了新的人文競爭力。
杭州灣新區像一顆耀眼明珠閃耀在杭州灣跨海大橋這條“東方巨龍”旁,不但是慈溪對外開放的新窗口,而且在浙江省融入長三角、接軌大上海、建設環杭州灣産業帶戰略及建設寧波市北部中心戰略中舉足輕重。(大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