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杭州灣跨海大橋是我市對外開放的最大無形資產品牌,那麼,杭州灣新區則是招商引資的最大資本。
伴隨杭州灣新區崛起, 慈溪經濟開發區“利用外資的主陣地,對外展示的新窗口、新型工業的集聚地”功效日益凸現,2003年實際利用外資62.63萬美元,同比增長200%以上,他們實際利用外資佔全市實際利用外資的比例由2001年的20.4%上升到2003年的30%左右。
當今中國,縣域經濟通過產業載體——新型工業園區建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提升發展層次和水平,參與國際競爭,實現可持續發展,這已成為共識。市有關領導接受採訪時表示,抓住杭州灣跨海大橋建設為我市進一步營造區位優勢帶來了歷史性的契機,加快杭州灣新區開發建設,承接上海乃至世界優質制造業轉移,加速經濟結構優化和升級,進一步營造產業優勢,實際跨越式發展,這已成為市工業經濟在長三角經濟圈崛起中取得比較優勢的戰略決策。
省委、省政府確立“接軌大上海,融入長三角”經濟戰略時,把建設環杭州灣區域產業帶作為浙江對外開放的橋頭堡,希望長三角地區繼上海和蘇、錫、常後成為又一個外資投資熱土,《浙江省環杭州灣地區城市群開發空間戰略規劃》顯示,慈溪杭州灣新區是環杭州灣區域六大開發區之一,扮演著新的“浙江制造”分車間角色。慈溪市杭州灣新區以先發優勢、規模優勢和配套服務優勢成為產業帶上的一顆耀眼明珠。
從年初歐洲工業園奠基的先導帶動,到如今吸引外資呈現的規模效應,杭州灣新區招商引資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平臺。2003年新區已立項的23個外資項目,總投資2.83億美元,平均單位投資在1200萬美元以上。
今天的投資,預示著未來的希望,外商投資信心倍增,杭州灣新區的磁場效應來自綜合優勢的積聚。
杭州灣跨海大橋動工建設,提升了慈溪區位優勢和區域知名度,慈溪將成為滬、杭、甬交通樞紐,擁有空、海、陸的便捷交通優勢:外商來慈空中可飛上海浦東、虹橋、蕭山國際機場,寧波櫟社機場;陸上就走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網;貨物運輸依托上海港、北侖港兩大國內港口。正在建設中的杭州灣新區,則是大橋經濟的有效載體和重要成果。慈溪經濟加快融入長三角經濟圈,新區完善的基礎設施、高效優質服務,這些軟硬環境要素的疊加與慈溪工業經濟強勁的資源配置對接,以及慈溪經營者規范的企業操作和誠信的商業道德等,從而大大激發了外商投資的熱情。
綜合新區外商投資項目信息,一批起點高、投資大的IT產業、通信電子產業、新型工業項目閃現新亮點。總投資達2億美元的新加坡合資電子項目,將打造中國最大的電腦存儲器生產基地,美國CTC集團投資的寧波賽特信息有限公司,為新區增添IT產業新秀;“新海火機”正與瑞士一客戶合資創辦“新海電器”,電子傳感器項目投資正在新區選址。
杭州灣新區產業鏈招商成為引進外資一大特色,這些佔新區引進外資項目一般左右的新項目,與我市化纖輕紡、五金機械、電子等產業對接,延伸了產業鏈,提升了產業層次,“中源漁具”引進“柏盈”等3家臺商獨資企業,生產漁桿、漁鉤,從而使漁具產品產業集聚,實現產業化生產;我市浙江長華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和日本布施螺子株式會社合資,提高產品科技含量,進一步擴大汽車零部件市場份額。
借上海名,打大橋牌,杭州灣新區接受上海“商務流”、“信息流”輻射也初露端倪。今年3月中旬,意大利一影視傳播集團董事長前來新區考察,商談投資事宜,意向把投資長三角其它區域的“路易檢測設備有限公司”整體搬遷到新區;近日,日本一從事建築行業的株式會社,也意向把在日本和上海的集成材生產基地投資到新區。
進入三月,杭州灣新區掀起了新一輪招商引資熱潮,到新區考察、洽談項目的外商紛至沓來,而走出去的推介將從大型活動轉向小分隊出擊,分赴臺灣、日本、韓國、美國和歐洲等國家地區,以外引外,專業對口,對接電子信息汽車零部件等新型產業。
慈溪杭州灣新區制造業,這座大橋經濟時代的亮麗景觀,正扮演環杭州灣產業帶“浙江制造”分車間角色,打造著長三角經濟圈的區域特色品牌,融入經濟全球化潮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