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升工業經濟實力 著力打造先進制造業基地
 
 
  來源:      日期:2004-08-17 14:40

 

 

在“連線浙江”——國內知名網絡媒體環杭州灣產業帶採訪團余杭採訪會上的講話

杭州市余杭區人民政府副區長  周軍福

  今天,各省政府新聞辦公室、浙江在線新聞網站聯合主辦的,“連線浙江”——國內知名網絡媒體環杭州灣產業帶採訪團來余杭採訪。首先,我代表中共余杭區位、余杭區政府對參加這次採訪的30家全國知名的網絡媒體的負責人和採編人員表示熱烈的歡迎。下面,向媒體的各位朋友重點介紹我區的基本概況和打造先進制造業基地的情況。

  一、余杭概況

  余杭位于行嘉湖平原南部,西依天目山,南瀕錢塘江,從東、北、西三面成環行拱衛杭州中心城區,總面積1220平方公里,常住戶籍人口20萬左右。余杭歷史源遠流長,春秋時已見諸史籍,秦始皇時設縣,後歷經變遷,相沿至今。1994年,余杭撤縣設市。2001年3月,撤銷余杭市,設立杭州市余杭區。余杭鐘靈毓秀、人傑地靈,素以文化之邦著稱。四五千年前,余杭的先人就創造了被譽為中華文民曙光的“良渚文化”余杭這方水土,養育了北宋大科學家沈括,近代民主革命先驅、國學大事章太炎。留下了唐代“茶聖”陸羽,元代畫家王蒙,近代金石書畫大師吳昌碩,大文豪李白、蘇軾、陸遊、著名理學家朱熹等人的蹤跡。擁有江南三大探梅聖地之一超山、宋代被列為江南“五山十剎”之首的徑山萬壽禪寺、橫跨大運河的明代七孔石拱橋廣濟橋、被稱為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的洞霄宮遺址、元代巨型摩崖石佛造像群等名勝古跡。建有良渚文化博物館、楊乃五與小白菜奇案展示館、吳昌碩紀念館等文化場館。余杭土地肥沃、氣候宜人、物產豐富,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花果之地”的美稱。余杭交通發達,空運方便,距杭州蕭山機場僅半小時路程。陸運方面,滬杭、宣杭鐵路縱貫全境,三條高速公路、兩條國道、五條省道與縣鄉公路構成稠密的公路網絡。水運方面,內有大運河,外聯海運。余杭通訊便捷,以程控交換和數字傳輸為主的現代化通訊網已具規模,全面實現了通訊交換程控化、傳輸數字化和城鄉一體化。

  優越的地理環境,縣先進的交通通訊,為經濟快速發展創造了前提條件。改革開放以來,余杭歷屆黨委、政府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緊緊依靠和帶領全區人民,發揚“合力拼搏,務實爭先”的余杭精神,團結進取,扎實工作,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二、關于打造先進制造業基地的有關情況

  近年來,尤其是2002年以來,響應省、市黨委、政府號召,我區大力實施工業興區戰略,確立工業經濟三年翻番目標,不斷調整優化產業解構,改造傳統產業,拓展高新技術產業,努力打造先進制造業基地,促進了余杭經濟快速健康發展。2003年,全區實現生產總值204億元,財政總收入23.2億元,完成工業生產總值577億元,其中規模以上企業產值達284.5億元增長45.6%增幅列全省首位,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增幅均創近年來最高水平。綜合經濟實力居全省十四強縣(市、區)第6位、中國百強第21位。今年,在宏觀調控力度不斷加大的情況下,1——4月我區工業經濟仍然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全區完成工業產值110億元,同比增長41.3%。圍繞打造先進制造業基地這一宏偉目標,我區重點是在一下幾個方面做好工作:

  1、扎實推進工業園區建設。根據我區的產業基礎和比較優勢,全區確定了以培養生物醫藥業、儀器儀表業兩大高新技術產業,改造提升紡織服裝、機械電子、金屬制品、食品、建材、塑料化工等六大傳統產業發展構架確定了以余杭經濟開發區為龍頭,省級高新技術園區、華立科技園和鎮鄉特色工業功能區為主體的工業園區格局,重點培養家紡、服裝、金屬制品、食品加工、竹制品等特色產業群。按照這一規劃,全區上下對工業園區、工業功能區建設的認識更加到位,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普遍加大。余杭經濟開發區確定了“5118”基礎設施工程建設,力爭今年年底基本建成。鎮鄉(街道)工業功能區配套條件進一步改善,為招商引資勾踐了良好的平臺。去年,我區各類工業園區實現工業產值194億元,佔全區總量的三分之一強,近90%的新上項目落戶園區。

  2、全力以赴狠抓招商引資。近年來,我區始終把招商引資作為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反復統一思想認識,強調招商引資對于加快工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各鄉鎮、街道和部門都自覺把招商引資當作“一號工程”千方百計引進高商、大商、好商,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德國益利素勒、芬蘭斯凱菲爾、臺灣廣德事業體等一批科技含量高、投資額大、發展前景好,並對經濟發展有極大推進作用的項目落戶余杭。去年全區共協議利用外資1.72以美元每個項目平均首次突破200萬美元,實際到帳外資7088萬美元,超額完成上級下達的招商引資任務,外資、外經、外貿工作榮獲杭州市一等獎。

  3、高度重視技術創新。技術創新是促進產業高度化的基礎性工作。近年來,全區“產學研”合作工作不斷加強,與浙江大學合作成立了“浙江大學余杭研究生工作站”,天元生物藥業公司等19家企業與中科院、同濟大學等知名院校聯合建立了研發機構。國家光儀中心余杭基地通過孵化培育,已進入規模化生產階段華立集團等三家企業通過浙江省企業技術中心復審;杭州南方特種泵廠被評為浙江省技術創新優秀企業;浙江八方聯通有線公司列入杭州企業技術中心。企業信息化建設加速推進,杭州傑豐服裝有限公司成為浙江省制造業信息化示范企業。品牌戰略取得新的進展,我區榮獲“國家質量興市先進縣(市、區)”稱號,“華立”牌電能表被評為“中國名牌產品”,眾望裝飾布等11只產品被認為省、市名牌產品,諾貝爾陶瓷等15件商標被認定為省、市著名商標。

  4、調整完善各項扶持政策。為加快工業經濟發展步伐,我區適時制定出臺政策措施,努力創造寬松的政策環境。積極鼓勵企業利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工業,對工業生產性項目實行財政資助政策,2003年項目資助資金達到1597萬元。為鼓勵鄉鎮加大產業功能區的基礎設施投入,加快建設進度,制定了專項培養考核政策和補助政策。為鼓勵企業做大做強,出臺了《余杭區培育發展強企大企的實施細則》,對20余家企業進行“一廠一策”扶持。針對電力供應緊張矛盾,在全杭州市率先出臺了對工業企業購買自備發電機適時財務資助的辦法,目前全區工業企業自備發電機容量已達11萬千瓦。修訂了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考核獎勵和擔當代償損失補償辦法,通過提高獎勵和補償標準激發擔保機構擴大擔保規模。為進一步提升家紡產業層次,使之向著產業化、規模化、國際化方向發展,成為全國乃至國際家紡生產基地,出臺了《進一步推進余杭家紡塊狀經濟發展的若幹政策意見》,積極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組團參加各種展銷會、博覽會,對企業拓展國際市場以大力支持。這一係列政策,對激發和調動企業創業發展的積極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大力發展優勢企業。包括絲綢、服裝、布藝業進行扶持。近年來,我們從政策、技術、資金等方面,對家紡布藝業進行扶持,提升家紡行業層次,壯大塊狀經濟。在政府大力扶持下,家紡企業加大投入,加快信息化建設,提高產品檔次和對市場的應對能力;積極參加國際競爭,擴大市場份額;加強配套產品、制成品的研發,延長印染、後整理、成品、飾品等產業鏈,將使用價值、文化價值 收藏價值融合起來,培育了眾多集紡、織、印、染于一體的大型布藝生產企業,形成了崇賢、仁和、運河等三大布藝重鎮,使傳統產業成長為優勢產業。2002年,榮獲“中國絲綢織造基地”、“中國布藝名城“稱號。2003年,全區家紡生產企業近3000家,實現產值74億元,增幅達45%,其中,“華鼎”、“奧坦斯”、“眾望”等10家企業進入全區工業企業銷售收入前百名,50多家企業年銷售收入在500萬以上,尤其是華鼎集團躋身中國服裝行業產品銷售收入和利潤總額雙百強企業,今年渴望晉升前20強。余杭布藝總量佔全國市場的30%,產品近銷全國各地,遠銷歐美、中東、東南亞等90多個國家。今年,預計全行業產值將超過100億元,為余杭創建國際水準的家紡生產基地奠定基礎。

  6、努力營造合力興工的濃厚氛圍。余杭經濟以工業為主體,工業對GDP的貢獻率達到54.2%,工業稅收佔全區財政收入的45%,工業企業從業人員佔全區勞動力總量的50%左右。在具體工作中,我們以強化投資環境、建設發展平臺,提升政府服務水平為抓手,實行項目全程代理服務制度,深化工業經濟服務月活動,並通過定期不定期的現場辦公會、協調會、形式分析會、企業發展座談會等多種形式,進一步樹立了加快發展意識,工業興區、合力興工的氛圍正在形成。企業間你追我趕的競爭氛圍業日益濃厚,龍頭骨幹企業紛紛加快發展步伐,21家企業制定了到2005年銷售收入突破5億元的奮鬥目標。2003年有17家企業銷售收入第一次突破億元大關,超億元企業達到42家。各位領導、同志們、朋友們,打造先進制造業基地,就是余杭建設經濟強區的落腳點和著力點。今後,我們將緊緊抓住經濟發展的良好時機,不斷優化投資環境,不斷加快園區建設,不斷深化企業改革,在以下方面繼續努力,把先進制造業基地做大做強:

  一是加快園區建設,進一步優化發展平臺。工業園區,是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的主戰場。要立足經濟發展總體規劃,立足區位特點和現有基礎,按照“布局合理化、產業特色化、建設標準化”的原則,加快余杭工業園區、產業功能區建設,形成產業功能區建設,形成產業、資金、人才大集聚,提升園區檔次,提高園區經濟的成長性。

  二是大力招商引資,進一步發展開放型經濟。進一步實施招商引資“一號工程”,強化政府在招商引資工作中的主導作用,採取“以民引外、以外引外、以貿引外,以誠引外”等多種方式,提高招商水平,拓展引資領域。堅持內外兼重,積極引進區外內資。加大對企業出口扶持力度,積極調整出口產品結構,培育外貿出口新增長點,努力保持外貿平穩增長。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在境外實施更多企業和貿易窗口,更好的開拓兩個市場,更好的利用兩種資源。

  三是推進技術創新,進一步提升產業層次。深入推進產學研結合工作,加強企業研發中心和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建設,大力引進市場前景好、經濟效益優的科技成果,提高企業創新能力。激勵企業增加投入,就地技改擴建,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大政策引導、服務力度,以點帶面、示范推進,大力普及計算機輔助設計和制造技術,不斷提高企業信息化水平。

  四是加快體制創新,進一步激發“二次創業”熱情。積極引導民營企業算大帳、算長遠帳,加快自身擴張,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科學的法人治理結構,進行“二次創業”。進一步重視做好企業上市工作,加強對企業上市工作的指導、扶持和服務。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加快國有資產、股權退出競爭性領域的步伐,完善和提高公有資產監管運營體係。

  五是扶優扶強,進一步提升區域經濟影響力。制定主導產業、特色塊狀經濟中長期發展規劃和配套扶持政策,使之成長為具有較大經濟總量、較強行業競爭力的優勢產業。完善“一廠一策”做法,選定一批基礎實成長性好的企業重點培養,加快形成一批大企業、大集團。關注和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努力形成高質量、梯隊型發展格局。繼續實施品牌戰略,把創名牌產品和著名商標作為提升產品競爭力、企業知名度和區域影響力的重要途徑。

  六是化解制約因素,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水平,盤活存量土地,大力化解土地制約。加快電源、電網建設,鼓勵企業自備發電機和地方熱電企業頂峰發電,做好有序用電工作,大力化解電力制約。引導社會閒散資金參與園區建設,加大對企業的信貸支持,拓展新的融資領域,大力化解資金制約。引進高素質人才,加強人才培養,創新人才使用機制,大力化解人才制約。

  著力打造先進制造業基地,余杭具有天時、地利、人和的良好條件。我們的目標是,通過努力,爭取到2007年全區以制造業為主的工業總產值突破1000億元,培育超億元企業130家以上,其中百億元企業1家,50億元以上的企業1-2家,20-50億元企業6家以上,5-20億元企業15家以上。名牌產品和著名商標200只以上,其中國家級名牌產品和馳名商標3只以上,名牌產品產值率達到30%以上,從而為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奠定比較堅實的基礎,為攀登新的目標創造條件。我們相信,有上級的大力支持和社會各方面的關心,一定能把宏偉目標化為現實。

  最後,歡迎各位媒體的朋友長來余杭走走看看,也請各位朋友繼續關心、支持余杭經濟社會的發展。祝“連線浙江”採訪活動取得圓滿成功。謝謝大家!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中國臺灣信息中心 北京五洲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