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8年11月秦山核電站二期工程1號反應堆安全殼封頂的施工現場。 新華社發
風雨兼程中,我們的共和國走過55年。
55年,我們見證著輝煌;55年,我們感受著力量;人類歷史的彈指一揮,我們親歷的是巨變滄桑。
今年是我國核事業發展50年,也是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40週年。小平同志説:“如果60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伴隨著新生的共和國,“核”築起的是鋼鐵長城。今天,“核”競技的舞臺已經轉向核能的和平利用,書寫新的輝煌!
40年前的深秋時節,新疆馬蘭,隨著一聲春雷般的巨響,新中國向世界莊嚴宣告:依靠自己的力量,中國人民勝利地掌握了核技術。
今年初夏時節,世界再次矚目中國:杭州灣畔,華東電網從這裡迎來了她的新成員,隨著秦山二期2號機組成功實現商業運作,我國自主設計、建造和運作的首座商用核電站巍然屹立在世人面前;巴基斯坦首都卡拉奇,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與巴基斯坦原子能委員會在這裡簽署協議,合作建設恰希瑪二期核電項目;瑞典哥德堡,在這裡舉行的核供應國集團年會上,經全會審議一致同意,接納中國為核供應國集團成員。
秋風習習,江蘇田灣核電站雄姿初露,明年,這裡將成為華東經濟的新動力。在浙江三門,在廣東嶺澳,中國核電站新藍圖正在緊張繪製。
這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一項前所未有的全新事業,伴隨著共和國前進的腳步,中國核事業風雨兼程50年。
1955年,為抵禦帝國主義的武力威脅和打破大國的核訛詐、核壟斷,儘快增強國防實力,保衛和平,黨中央毅然作出發展核事業的戰略決策。中國開始了攀登當代科學技術高峰,建立核科技工業體系的歷史征程。
在共和國的光輝史冊裏,“核”帶來的是榮耀與驕傲,信心和力量:1964年10月16日,我國成功爆炸第一顆原子彈,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1967年6月17日,成功爆炸第一顆氫彈;1971年9月,第一艘核動力潛艇下水。“兩彈一艇”的偉業,不僅成為新中國建設成就的重要象徵,也成為人類文明史上一個勇攀科技高峰的空前壯舉。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今天,我國已經成為少數獨立掌握核技術的國家之一,並在某些關鍵技術領域走在世界前列,也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幾個擁有完整的核科技工業體系的國家之一。而凝聚廣大核科技工作者和航太科技工作者心血和生命的“兩彈一星”精神,至今仍是中華民族前進的不竭動力。
20世紀80年代,中國核事業春風拂面,和平利用原子能成為新時期我國發展核事業的主題。核電,這個在當時還有幾分陌生、幾分疑慮的字眼,一時間成為中國核工業新的主攻方向和戰略目標。
秦山,這座杭州灣畔並不偉岸的山巒,見證了民族核電的誕生。1991年12月,我國自行設計、建造和運作的首座核電站———秦山30萬千瓦壓水堆核電站成功並網發電,中國內地無核電的歷史從此結束。就在秦山核電站並網發電不久,巴基斯坦與我國簽訂合同,成套購買一座核電站,這就是秦山核電站的姊妹電站———巴基斯坦30萬千瓦恰希瑪核電站,這也成為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最大的出口項目。2000年6月,恰希瑪核電站成功並網發電。恰希瑪核電站的成功建成,使我國一躍成為世界上第八個能夠成套出口核電技術和設備的國家。
核電發展的主動權從一開始就牢牢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中。掌握主動權的中國人,書寫了中國核電發展史上的一個個傳奇:
秦山二期,不僅在自主設計上跨越了一大步,而且在設備製造國産化方面躍上了一個新臺階。在55項關鍵設備中,有47項基本實現了國産化。
大亞灣核電站,從1987年正式開工到1994年建成投産,核電建設者引進、消化、吸收、創新,虛心學習、自信接軌,終於使一座具有國際先進水準的商業化核電站崛起于荒灘之上,開創了中外合作的成功範例。隨後,以大亞灣為藍本,與之毗鄰的嶺澳核電站積極探索核電自主建設的管理模式,走出了一條“以核養核,滾動發展”之路。
“這是中國人成功的故事”,親歷著中國首座商用重水堆核電站的一個個“奇跡”,秦山三期核電站的加拿大合作者這樣評價他們的中國同行。2003年7月,秦山三期核電站建成,比計劃提前112天!
……
“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我國在核電技術的研究開發、工程設計、設備製造、工程建設、運營管理等方面,具備了相當的基礎和實力。”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總經理康日新自信地説,“我們不僅可以自主設計建造30萬千瓦和60萬千瓦壓水堆核電機組,也具備了以我為主、中外合作建設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機組的能力”。目前,我國共有9臺核電機組投入運作,總裝機容量達到701萬千瓦。在未來電力發展中,核電將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
令世界驚嘆的是,從1991年第一個核電站投入運作,我國9個核電機組都沒有發生過二級或者二級以上的核事件。“我國特別關注核能的安全。”中國原子能機構負責人介紹説,“在核電起步之初就通過制定法規、建立機構、明確職責等措施,建立了與國際接軌的安全監督管理體系和與國際接軌的核安全標準,對核電站和其他民用核設施進行安全許可審查,全過程進行監督檢查。”核能作為清潔安全的能源已經為絕大多數公眾所接受。
我國還積極開展其他形式核能利用的研究,成功完成了低溫核供熱的工程試驗研究,高溫氣冷堆于去年年初達到滿功率,中國實驗快堆正在建造中……
今天,核技術已與公眾生活密不可分。核技術已在醫療衛生、工農業、環保和公共安全等方面得到廣泛應用。到2003年底,我國從事核技術應用的單位有300多家,總産值達400億元人民幣。預計到2010年,全國同位素和輻射技術應用的産業規模將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 (廖文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