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8年艱苦建設歷程,秦山二期終於創造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60萬千瓦核電機組品牌。昨天上午,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暨核電秦山聯營公司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新聞發佈會,宣佈秦山二期1、2號機組全面建成投産,標誌著我國實現了由自主建設小型原型堆核電站到自主建設大型商用核電站的重大跨越。
分別於2002年4月15日和2004年5月3日投入商運的秦山二期1、2號機組取得了四項令人矚目的成就:總投資控制在148億元人民幣之內,單位造價為1330美元/千瓦,這在世界上已建成的441座核電機組中造價較低;兩台機組平均國産化率達55%,55項關鍵設備中的47項在國內製造;機組實際出力平均達到67萬千瓦,高於65萬千瓦的設計值;特別是1號機組運營兩年來負荷因子達到81%,遠高於65%的負荷因子設計值。核電秦山聯營公司總經理李永江説,有近50年核電歷史的法國,共有50多座核電站,平均負荷因子為83%。而秦山二期1號機組只有兩年曆史,負荷因子已達到了81%。相信經過5年到10年的運作,秦山二期1、2號機組完全能達到法國的平均水準。秦山二期1、2號機組運作的良好業績,為核電國産化奠定了基礎。目前國家有關部門正對秦山二期3、4號機組擴建方案進行評審。
核能的快速崛起,無疑給受電力緊缺困擾的中國經濟帶來了福音。目前中國大陸建成和在建的核電機組共870萬千瓦,接近總發電量的2%。記者從新聞發佈會上了解到,到2020年,我國核電將佔總發電量的4%,這意味著今後的15年內,我國將投入3600億人民幣,建設2700萬千瓦的核電機組。而在這3600億的資金中,中國自主建造核電站的份額將佔70%以上。
|